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创办与并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12-16
浏览次数: 146
--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1976—2010)
1976年至1987年期间,德州地区体委为发展体育训练场地采取了“上建下补”的措施,在全区10个县市建起了标准田径场等体育设施及办公场所。地区体委也先后建起了400米炉渣标准田径场、50米×25米标准游泳池、0.24万平方米的体校教学楼、0.35万平方米的体育馆以及篮排球场等设施。1976年11月,德州地区建立了本地区第一所“三集中”(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食宿)的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校址为德州市德城区东方红路31号。陈衍民任校长。初设田径、排球,继而添加篮球、
武术、乒乓球等项目,标志着德州体育训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11月,山东省体委、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将“德州地区重点业余体校”改为“德州地区体育中学”。1980—1984年,陈衍民任校长;1984—1985年,王长臣任
副校长,主持工作;1985—1988年,赵振环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1987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在原“德州地区体育中学”的基础上建立“德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1988—1992年,赵振环任副校长,主持工作;1992—1995年,赵振环任校长。德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成为本区第一个体育中专学校,办学宗旨是为上级运动队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基层培养体育骨干,办学规模为300人。德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为德州地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体校调整领导班子,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体校设立科研室,配备形态机能仪器、X光机、生化仪器等,广泛用于选材和训练。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体校组织了迎亚运宣传日活动,师生参加了迎亚运火炬传递活动,并组织全体职工赴北京观摩第十一届亚运会。
1995年,随着德州地改市,德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更名为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1995—2003年,赵振环任校长;2003—2009年,李庆丰任校长;2006—2009年,刘立广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市体委对全市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整,经市政府批准,全市有8个县市区建立起副科级规格的“三集中”少儿竞技体校。全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市体校为龙头、以县级少儿竞技体校为龙身、以乡镇小学为龙尾的一条龙的业余训练格局,为广泛选材、早期选材、早期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先后增设古典式摔跤、自由式
摔跤、柔道、举重、射击、赛艇、皮艇、划艇、跆拳道、散打10个项目,填补了德州体育史上的空白。
2000年7月,市体校水上项目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中国赛艇协会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这是德州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体校健儿取得了优异成绩,散打项目刘龙、摔跤项目刘勇、赛艇项目李燕、排球项目崔志峰、赛艇项目曹守军等运动员,崔玉德、骆树生、刘登月、郑峰等教练员,受到嘉奖。同时,共青团德州市委授予骆树生、郑峰、刘龙、刘勇为“德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授予李燕、曹守军、崔志峰为“德州市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2002年9月,根据德州市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调整,市体校暂迁入德州学院南
校区办学。2003年8月,根据德州学院办学格局的调整,又将市体校由南校区迁到德州学院主校区,与德州学院体育系共用0.7万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0.9万平方米的教学楼、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训练条件大为改善。
2003年10月,德州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给市体育局等13部门《关于奖励在国际全
国全省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及输送体育人才有功人员的意见》(德政办[2003]55号文件),该文件明确了本市运动员、教练员参加重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各种奖励
政策。2006年,山东省第二十一届运动会,李卫东因成绩优异荣获“感动德州十大青
年人物”。
2009年8月,根据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划入德州学院,在
德州学院体育系基础上,于2010年1月组建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同时保留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牌子。体育学院下设办公室、团总支、实验中心、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竞技训练部、公共体育部等部门。体育学院集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职能于一体,积极探索教体结合的新思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德
州学院运动员共夺得4枚金牌,一个第4名、一个第7名的好成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第十一届全运会参赛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记集体二等功。
截止到2010年,体校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为国家队、八一队以
及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了57名优秀运动员,为大专院校运动系培养了280多名学生,为基层培养了2800多名体育骨干。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1422枚奖牌。在全国比赛中获198枚奖牌,在国际比赛中共获12枚金牌,其中破43项省最高纪录,破15项全国和青少年纪录、两项世界纪录。
德州学院校友之家:http://xyw.dzu.edu.cn/info/1012/1494.htm
根据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2009年8月27日,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划入德州学院体育系基础上,于2010年1月组建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对外仍保留体校建制和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机构的运行模式,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等职能不变。体育学院(体校)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为中心,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遵循教体结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形成了高、中、初级训练“一条龙”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人才教育、培养、管理和发展的新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师资、体育训练和竞赛、社会体育指导等高级专门人才及大批优秀体育运动人才。体育学院(体校)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0人,高级教练员6人,硕士(含在读)31人,多人多次获得“德州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德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德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中获得集体二等功。体育学院(体校)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场地设施齐全,教学、科研、行政用房近3000平方米,各类场地面积共计11.37万平方,有标准田径场2个,300米田径场1个;综合室内训练馆1座,皮划艇水上训练基地2处,水面100万平方米等,满足了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及群体活动的需要。体育学院(体校)常年招收:初、高中学生(年龄在10-20岁之间),每年秋季招收中专生,并兼办小学阶段的体育基础教育。遵纪守法、爱好体育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随时到校试学、试训。现设有篮球、皮划艇、赛艇、跆拳道、散打、武术、拳击、举重、摔跤、柔道、射击、田径等19个专业运动队。教学采用全日制初中、高中教材(含小学综合部)。实行早晨、下午体育训练,上午、晚上文化课学习的办学模式。教师、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优,教学训练水平高,学习、训练、生活条件一流,校园环境优美。体校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被输送到省级以上运动队、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圆自己的大学梦。体育学院(体校)正在积极申请举办3+2专科学历教育。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按市政府规定颁发奖金,同时享受每人每月9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费。
20130712http://www.dzedu.gov.cn/n997230/n8727387/n8728283/n8728285/c9354097/content.html(德州市教育局)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贺金玉同志在建校40周年庆典
大会上的致辞
40年,德州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历史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德州纺织工业学校、德州第一职业中专、德州农业学校(山农大德州专科部)、德州卫生学校、德州体育运动学校。(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德州学院,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德州学院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学科优化、资源整合的凝聚史。
20110520http://dz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461961(德州学院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