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金乡师范学校改建为济宁教育学院(200811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校设置更名升格合并 |
金乡师范学校改建为济宁教育学院
作者:杨可
金乡师范学校“升级”为济宁教育学院
http://www.sina.com.cn
□记者马文青
本报济宁11月20日讯20日,记者从济宁市教育局获悉,经省教育厅同意,金乡师范学校改建为济宁教育学院。改建后,与济宁学院联合办学,承担济宁市部分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任务。
济宁市教育局局长李心善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日前,市教育局及有关部门专门在金乡师范学校召开了调整动员会议,经省教育厅同意,金乡师范学校改建为济宁教育学院。改建后,与济宁学院实行联合办学,加挂济宁学院金乡分校牌子,并作为全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培养基地,承担济宁市部分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任务。
据李心善局长介绍,原金乡师范学校为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本次调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标志着学校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记者 马文青
20081121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1/081614764555s.shtml(新浪网)
———济宁教育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2013.1.11
本报记者 刘利民 靳梦醒 张静 本报通讯员王汉卿 田洪亮
学院名片
济宁教育学院前身是金乡师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原名平原省湖西区联立金乡师范学校,校址在金乡县城星湖公园北边的文庙(现已无存);1953年平原省撤销,金乡县划归山东省,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金乡师范学校”;1956年,金乡、鱼台两县合并,学校迁址原鱼台县政府鱼城镇;1959年12月,金乡师范学校新校址在金乡县城东关落成,学校即从鱼城镇迁入现址;1992年进行校舍改造;1999年以全省最好成绩创建成为省级规范化师范学校;2000年在全省师范学校布局调整中保留下来;2002年底成立“济宁市教师培训中心”;2008年11月份改建为济宁教育学院。目前,济宁教育学院是我市教师教育培训基地,承担着全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
这是一所有着厚重历史的师范老校,在6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它一路开拓创新、高歌猛进,最终由一所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为今天全省仅有的两处教育学院之一,并且在新班子履职后重新规划、再展宏图,精心描绘着教师教育工作的崭新画卷。
这是一所有着普遍示范意义的“名片”学校,在国家和省、市由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的历次重大布局调整中,它一路绿灯地被保留了下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绝地重生的奇迹,续写了一次又一次春风永续的传说。
新年伊始,记者驱车奔赴金乡,慕名探访这所因发展迅猛而备受外界关注、在教师教育领域久负盛誉的市直学校———济宁教育学院,感受它快速发展背后的力量。
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大爱支撑济宁教育学院和谐成长
当被问及学校发展背后的力量,主持学院工作的副院长郑元杰爽朗地笑了:“济宁教育学院一路走来,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克服了常人难以体味的艰辛,也创造了师范老校生存与发展的奇迹,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郑元杰告诉记者,济宁教育学院是个幸运儿,学院大发展、大跨越的实现,甚至每一次遭遇困难或面临机遇,都得到了市、县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该院新班子履职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金乡县委、县政府多位主要领导先后到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2012年10月24日上午,济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闫志强和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加庚、市高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董学军,亲自来学院主持院领导班子调整会议。会上,闫志强对学院新班子寄予了殷切期望,并对学院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维护发展大局,统一认识,干事创业;二是要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提升办学水平;三是全体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团结,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待。
10月28日下午,金乡县委书记刘章箭、县长董冰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提出了“促进学院大发展、东迁创建专科学校”的指导意见。
11月2日上午,金乡县纪委书记、宣传部长郑士民,金乡县副县长杨美兰,金乡县政府党组成员、教体局局长李英渠一行来学院调研工作,对学院为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今后将大力支持学院发展。
11月8日上午,市教育局副局长伊立峰就学院部分建筑设施拆除及学院整体规划等问题前来调研,并看望慰问学院新、老班子成员。就学院面临教师培训公寓拆除等问题,伊立峰建议给县里打专题报告,要求缓拆,留出足够的改建时间。在学院今后发展定位上,伊立峰指出,学院发展定位要突出主业,办好副业,做好教师培训,在职业教育方面突出自身优势,寻求错位发展;要立足金乡,长远发展,加快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各功能区。
12月25日下午,济宁市副市长张继民、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加庚等一行4人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对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了学院工作情况汇报。张继民指出,学院新领导班子工作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济宁教育学院作为全市教师培训基地,为济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院下一步发展上,张继民做出指示:一是教师培训要有全新观念,要与济宁市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学院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做好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三是要找准下一步发展定位,注重长期发展设计规划,发挥教师培训优势,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把学院打造成鲁西南教师教育新高地。
郑元杰感慨地说,正是有了各级领导关怀和支持,济宁教育学院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才有了今天发展和建设的大好局面。他还饶有兴趣地告诉了记者一件令他感触颇深的小事。去年12月20日晚上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本来他已经与市教育局闫志强局长约好了21日早晨8:30去济宁汇报工作,怕路上积雪难行,6点钟就出发了。车到唐口才刚7点,郑元杰竟然收到了闫局长的短信:“雪大路滑,你们可以晚点来。”当闫局长得知郑元杰一行已在路上时,他又发来短信:“既然这样,那就安全第一。”不大会儿,又接到市教育局刘加庚副局长的电话:“今天雪大,闫局长怕你们路上危险,你们今天可以不来,改个时间再约。”正是这条短信、这个电话,让郑元杰和同车的人感动不已。“短信和电话虽然简单,却能让人感觉无比温暖。我感受到了上级领导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这比任何物质的奖励都让人激动,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实干奠基济宁教育学院跨越发展
作为济宁教育学院的一名老职工,郑元杰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了27个年头,其中担任常务副校长10余年,先后经历了校舍改造、创省级规范、“五减三”师范学校调整、“二进一”改制教育学院等学院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学院的发展、建设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有一条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干才能促发展”。济宁教育学院的今天,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院师生员工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出来的。
自2003年1月设立“济宁市教师培训中心”,全面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任务以来,济宁教育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着力向教师教育方向转变。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组织精心、服务到位,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济宁教育学院每年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和管理干部等上万人次的培训任务,为全市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并在全省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但是,以教师教育为主业也暴露出了原有教育教学设施的不足,10年来,市教育局拨付的专项培训经费逐年增长,但与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全院上下凝聚共识,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财政资金,许多职工拿出个人积蓄支持学院建设;职工福利开支一再压缩,建设投入却不断加大,建设了新餐厅、塑胶操场,改建了学术报告厅等培训基础设施,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学员公寓内全部安装了空调、闭路电视、电话和热水器等生活设施,逐步改善了培训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学员创造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员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去。
为了切实搞好培训工作,学院各处室按照分工,坚持“三个到位”,即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培训处负责安排课程、下载资料、分发教材、分配教室等。上课时,每个培训教室都配置一名电教人员随时协助教师处理电教器材出现的问题;课余时,安排电教人员放映电影,丰富学员业余生活。宿管科负责安排住宿与日常管理,细心周到。公寓内生活用品配置齐全,每天都有服务人员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生活用品每期一换,保持整洁、力求温馨。每个班配备1至2名班主任,考查出勤情况,并帮助学员解决各类生活上的问题。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做好培训的接待工作。培训期间,办公室人员精心安排前来讲课的专家教授的生活起居,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对学员们的饮食,后勤的同志们更是细心周到,总是精心变换花样,搭配不同口味,让学员“吃得下,吃得好”。
培训质量的提高最终要靠一支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来完成。为了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学院通过各种渠道,与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省教科所、省教育学院、山师大、曲师大、市教研室、各县市区教研室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建立起培训专家人才库,为培训工作做好了师资准备。先后前往胶东、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少走了弯路,使培训工作尽快步入了正轨。
实干兴校是济宁教育学院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学院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以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为主的历史时期,就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学院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新跨越。
为突出专业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学院在教学上转变观念,提出了“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潜能,百花齐放”的办学理念,顺利实现了由普师教育向幼师教育的转变,在去年举办的济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办好师范教育 的同时,学院还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学院设立职业中专部,开设了微机应用、焊工等专业。职专部实行“这是军营我是兵”的独特管理模式,以严格管理打造了职教品牌。相当一部分职专学生专业技能达到了省内一流的水平,在历次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都取得突出成绩,其中,张亮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山东省“鲁商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目前,学院职专部已建设成为中国核工业部华兴核工业集团、上海宝钢集团定点焊工、电工、铆工、钳工培养基地,近千名学生先后到全国8座核电站、焊培中心工作,多人赴巴基斯坦核电站工作,享受较高的薪资待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院上下实干兴校换来了今天的风景独好。近年来,在学院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院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师范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济宁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团结进取再展宏图———蓝图绘就济宁教育学院辉煌明天
班子的精诚团结在学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结就是生产力,团结就是生命线。市委组织部来济宁教育学院考察推荐两名副县级干部,郑元杰和高先忠全票当选,组织部门领导感慨地说:想不到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县城里,还有这么一所全院上下团结一心的好学校。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也是郑元杰的座右铭。学院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一个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团结。
团结首先来自共识。郑元杰认为,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单位,无一不是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提出一个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结果。综观学院的历史进程,每一次跨越无不是在发展中求得生机,而每一次发展,都是由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凝聚着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而成。因此,面对未来,学院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力争突出主业求发展、提升内涵铸名牌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为此,新班子自履职起就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以教师培训为主业、以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为补充、以创建高等专科学校为长远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着力打造鲁西南教师教育新高地。
在此定位基础上,学院分别确立了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规划。近期目标是立足现址搞好校园规划和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档次,提高培训水平,把学院初步建成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校园美观、品位高企、在苏鲁豫皖四省边区乃至在全国范围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教育新高地。远景目标是针对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机遇和我市幼儿教育师资紧缺问题长期存在的现实情况,创建济宁市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学院聘请上海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制作了校园规划。规划蓝图之宏伟让人不由得心潮澎湃。位于学院中心位置的主体建筑是11层的培训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集培训教学、行政办公、休闲活动于一体,与金济河两岸高档住宅群相呼
应,将成为金乡县又一地标式建筑;东部是现代化的学术
交流中心,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餐饮住宿设计
为四星级标准,集会议、商用于一体,既能
改善培训条件,又能为金乡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学院家属院迁至学院后部,使校园布局更趋合理。培训综合楼和学术交流中心前是礼仪广场,铺地、绿化、雕塑、小品和景观水池融为一体,形成校园活动中心;围绕校园大操场形成整体绿化景观,由南向北的绿化走廊把教学楼之间的绿地连为一体,形成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和休闲广场的景观群; 新建的培训综合楼和学术交流中心布置着精巧的楼顶花园,各中厅走廊设置休闲场地,创造了宜人的培训、教学环境。整个设计风格与金乡县整体规划协调统一,为地方城市建设增光添彩。在搞好学院整体规划、改善学院办学条件的同时,郑元杰提出下一步要着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争创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新高地。一是继续加强硬件建设,除争取早日建成规划中的培训综合大楼和学术交流中心大楼外,进一步加强设施设备配置,彻底改善培训教学条件和学员食宿条件;二是继续加强软件建设,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全面建成济宁市“教学业务培训中心”、“远程研修指挥中心”、“教师教育资源中心”、“教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名师名校长交流中心”和“教师成长交流中心”,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提升培训层次,培养自己的名师队伍,完成教师专业方向转型,组建专家教师资源库,进一步加强与县区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与高校和省市教师教育基地的联系;三是创新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教师培养协作模式,加强省际师资交流和办学交流,打造全国一流的教师教育基地;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小班化办班和项目负责制,深入课堂、学校开展现场指导,倡导体验式培训、嵌入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以先进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培训质量,为我市教师教育发展再立新功。“学院的持续安定团结,是内部管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团结的问题。当一个学校能形成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还有什么样的工作做不好?还有什么样的学生教不好、管不好呢?”郑元杰对记者说。
面对济宁教育学院绘就的美好蓝图,记者回忆着学院班子建设和教职工凝心聚力的全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了学院副院长郑元杰作为一名领导者身上所展现的个人魅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这样一个团结、实干的群体不懈努力下,济宁教育学院必将在鲁西南教师教育的这片沃土上,生长得更加根深叶茂,发展得更加壮丽辉煌……
张继民副市长(前排中)来济宁教育学院调研
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中)来学院调研工作
学院规划图
领导班子正谋划着学院的美丽明天
英籍教师在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上课
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3-01/11/content_51859.htm(引自东方圣城网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