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邵博墓(由《邵氏遗踪今何在》始)
(2017-10-09 14:48:25)
标签:
文化 |
《邵氏遗踪今何在》
胡方平
《乐山日报》2008 年/12 月/5 日/第 008 版 探索•发现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胜也。”这一千古传咏赞美古嘉州的诗句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邵博的《清音亭记》。
邵博,何许人?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之孙、邵伯温之次子。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创建宋代《周易》象数学派。《宋史•儒林传》载邵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生前隐居河南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卒谥康节。同书又载:“初,邵雍尝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温载家使蜀,故免于难。”其子邵伯温,字子文,以荐入仕,为西京教授。徽宗即位,童贯为宣抚使,伯温“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今南充市),由此入蜀,尽载家属以行。任上“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累迁提点成都路刑狱,蜀人德之。除利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1134)卒,享年78岁。著有《邵氏闻见录》、《河南集》等。
邵伯温全家于宣和末入蜀,靖康初(1126)一家人迁来嘉州暂住凌云山,今乐山大佛摩崖石壁左侧,有靖康二年(1127)邵伯温为乐山大佛题书的“弥勒大像”四字。是年五月一日,高宗赵构登基改元建炎,南宋政权建立。邵伯温题书“弥勒大像”四字的落款时间是靖康二年,说明题字是在五月一日前。其时邵伯温全家仍住凌云山。伯温有三子一女,其长子溥,据《嘉定府志》卷36《人物志•流寓》引《纪事》曰:“溥,字泽民,伯温长子,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绍兴中,宣抚川陕。”南宋初,邵溥和弟邵博曾游东岩龙泓寺。《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典籍》载:“龙泓寺题名二:一,邵溥,史载施廷臣、王与行、邵博同游。戊申某月己丑;……”戊申年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此可见邵氏全家入蜀后于南宋初年仍寓居嘉州凌云山。次子邵博,字公济,号西山。随父寓居嘉州凌云山时,其游迹所至遍嘉州山水胜处。
今人毛西滂编《乐山历代诗集》录邵博诗残句有咏嘉州水南院、嘉州涌佛山等处。水南院在嘉州城西梨花山,其诗云:“水南亦佳处,玉立峰伍伍。”涌佛山即今市中区平羌三峡之锦江山,有一未凿成之佛像。邵博诗曰:“公卧涌佛山,烟霞护幽居。”诗中的“公”指南宋嘉州人史湛。《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载:“涌佛山,在熊耳山下,史湛居之。”
其后,邵伯温又迁居嘉州犍为县子云山,后定居于县城东的翠屏山。
邵博所处的南宋王朝,此时朝廷正把北宋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故对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特别推崇,渐渐形成苏轼研究热。而邵博曾在苏轼家乡眉州任职,对苏轼更是了解尤多,十分崇敬。在这样的背景下,邵博对苏轼题写的清音亭被无知之廉访使改为横山堂极为不满,特重新恢复,由此写下千古名篇《清音亭记》。邵博在记中曰:“嘉佑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则有南山之胜也。近岁有所谓廉访者,辄曰:‘亭虽佳,其名字于吾意不可。’自书为‘横山堂’易之。余旧闻寺有东坡遗迹,过而访焉。照禅师告余以故。嗟夫,此孔子习礼之树所以不免于宋人也。虽然东坡前日之不幸,何独此哉!而小人之无忌惮则不复有加矣。旧榜尚存,复置于额。而并刻之石,且记其事,以为往来士大夫一笑。”绍兴22年(1152),邵博被免去“左朝散大夫知眉州”之职,闲居嘉州犍为县翠屏山安乐窝,此记当作于邵博解职归居翠屏山后再访凌云山而作。邵博在安乐窝,写有《邵氏闻见后录》和《西山集》。《闻见后录》记北宋遗事较详,另有较多篇幅涉及经史子集的考订评论,引证详博,时有新见,颇资参考。绍兴 28年(1158)邵博卒于安乐窝。在其逝世后不久,南宋孝宗即为苏轼恢复名誉,在《苏文忠公赠太师制》称苏轼:“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至者,自然之名。经论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由此可见邵博对苏轼恢复名誉确有先见之明。
因邵氏父子曾居嘉州,后世嘉州人视为寓公祭拜。《嘉定府志》卷36《人物志•流寓》载:“宋邵转运父子,斯真嘉州寓公矣。”嘉州寓公楼在城东龙泓寺,《嘉定府志》卷五《方舆志•古迹》记载:“寓公楼,城东隔江龙泓寺右。寓公者,谓陆通、扬雄、郭璞、李白、苏轼、黄庭坚、邵博、晁公武也。楼之左右有三高亭、小桃源诸胜。”惜今已不存。
邵伯温、邵博定居的犍为县翠屏山,名曰安乐窝。《嘉定府志》卷五《方舆志•古迹》犍为县条载:“宋邵伯温故宅,有二:一在子云山,盖其初居也;一在翠屏山。在翠屏者旧名安乐窝,今为邵子祠。”邵博于绍兴22年被免官后闲居犍为安乐窝,娱情诗文,曾作千字文石刻。《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典籍》引《总志器物谱》载:“邵博千字文石刻,在犍为县大定山,为寺僧所毁,铜炉一,尚存。”大定山即犍为翠屏山。邵伯温、邵博卒后葬于犍为县南黄花冲。《嘉定府志》卷五《方舆志•古迹》载:“三块石,县南五里黄花冲,宋邵伯温与子博暨妹花生、妹夫进士朱虚墓皆在焉。”清犍为县令沈念兹《重修邵公墓记》云: “伯温仕西蜀,遵父命,挈眷之任,实为避地计。宦成而隐于犍阳,始寓紫云城,继居翠屏山,今资圣寺乃其故址,卒葬城南黄花冲三块石之左,载之志乘,可按也。”同书又载:“邵氏墓仆碑,在犍为县南五里黄花冲。乾隆五十二年,四明邵墩求两世古墓,即其地见仆碑,起视之,乃宋碑也。字多剥损不可识,……因移此碑于翠屏山安乐窝中。”邵墩访得先祖墓并修缮安乐窝,作《重修安乐窝记》说:“人生何地非雪泥鸿爪……独安乐窝绵绵延延,经七百余年之久,犹然以一缕香焚献荒庐,……山川如故,风物依然,凡远近至于斯者,论其世以考其人,或悠然喜,或悄然思,而感发之志,油然以生,仰止宁有既哉!”现犍为县翠屏山留下安乐窝的地名,而邵子祠已毁,其墓尚存。
永庆注:《犍为县志》第四次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即《犍为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版,编纂者犍为县令沈念兹(浙江人).周明德.邵敦(墩?)。其间应有《重修邵公墓记》,但我尚未找到全文。从上文中乾隆《重修邵公墓记》、以及其后《嘉定府志》的摘录等,是否可以判断——邵博葬于犍为存疑?(【杜墓邵氏宗谱】记载邵博生卒、葬地非常详细,主要官职也是对的——1091 -1164 年,葬余姚龙泉山之原。)
P.S. 《嘉定府志》现存嘉庆八年(1803年)版本和同治三年(1868年)版本两种,嘉庆本不全,缺卷三至三十四卷,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治版本是完整的;1986年乐山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重印了此志,并加了新式标点。
鉴于嘉定府志时间在后(1803年),所据应当是乾隆(1787年)邵墩、沈县令所查所叙,需要仔细查乾隆《重修邵公墓记》。
智者邵伯温(含邵博葬地信息)
《乐山日报》2008 年/12 月/5 日/第 008 版 探索•发现
邵博所处的南宋王朝,此时朝廷正把北宋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故对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特别推崇,渐渐形成苏轼研究热。而邵博曾在苏轼家乡眉州任职,对苏轼更是了解尤多,十分崇敬。在这样的背景下,邵博对苏轼题写的清音亭被无知之廉访使改为横山堂极为不满,特重新恢复,由此写下千古名篇《清音亭记》。邵博在记中曰:“嘉佑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则有南山之胜也。近岁有所谓廉访者,辄曰:‘亭虽佳,其名字于吾意不可。’自书为‘横山堂’易之。余旧闻寺有东坡遗迹,过而访焉。照禅师告余以故。嗟夫,此孔子习礼之树所以不免于宋人也。虽然东坡前日之不幸,何独此哉!而小人之无忌惮则不复有加矣。旧榜尚存,复置于额。而并刻之石,且记其事,以为往来士大夫一笑。”绍兴22年(1152),邵博被免去“左朝散大夫知眉州”之职,闲居嘉州犍为县翠屏山安乐窝,此记当作于邵博解职归居翠屏山后再访凌云山而作。邵博在安乐窝,写有《邵氏闻见后录》和《西山集》。《闻见后录》记北宋遗事较详,另有较多篇幅涉及经史子集的考订评论,引证详博,时有新见,颇资参考。绍兴 28年(1158)邵博卒于安乐窝。在其逝世后不久,南宋孝宗即为苏轼恢复名誉,在《苏文忠公赠太师制》称苏轼:“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至者,自然之名。经论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由此可见邵博对苏轼恢复名誉确有先见之明。
永庆注:《犍为县志》第四次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即《犍为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版,编纂者犍为县令沈念兹(浙江人).周明德.邵敦(墩?)。其间应有《重修邵公墓记》,但我尚未找到全文。从上文中乾隆《重修邵公墓记》、以及其后《嘉定府志》的摘录等,是否可以判断——邵博葬于犍为存疑?(【杜墓邵氏宗谱】记载邵博生卒、葬地非常详细,主要官职也是对的——1091 -1164 年,葬余姚龙泉山之原。)
P.S. 《嘉定府志》现存嘉庆八年(1803年)版本和同治三年(1868年)版本两种,嘉庆本不全,缺卷三至三十四卷,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治版本是完整的;1986年乐山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重印了此志,并加了新式标点。
鉴于嘉定府志时间在后(1803年),所据应当是乾隆(1787年)邵墩、沈县令所查所叙,需要仔细查乾隆《重修邵公墓记》。
感谢邵友华、邵丹本家的帮助,帮我找到了《重修邵公墓记》!
初步印证了我的想法——碑记中并未明确发现了邵博公的墓,所以邵博墓是否在犍为有待进一步考证。
(【杜墓邵氏宗谱】记载:“伯温公次子,博府君,字二泉,行忠二。由明经仕至秘书省校书郎,历户部尚书左丞相,致仕迁居余姚通得江南地,因家遂籍焉。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辛末八月十一日辰时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4)葵末十二月初三日末时卒,年七十三。娶徐氏、韩氏,并封魏国夫人。生儿子日之、道之,葬余姚龙泉山之原。”)
《重修邵公墓记》
乾隆犍为县令•沈念兹•1787年
《犍为县志》卷之九 艺文 六十三~六十四页
幼安辽东伯鸞(鸾的繁体字)吴市士欲行志不必显于乡闾也,凡天下有佳山水乐土可安终老不去所谓魂魄犹恋此者焉,非偶然耳。宋时河南之有康节邵夫子也,夫人而知之也。康节有子伯温,之能承家学也,亦夫人而知之也。迨(等待或趁着的意思)其后伯温仕西蜀,遵父命擎眷之任,实为避地计。宦既成而隐于犍阳,始寓子云城,继居翠屏山,今资圣寺乃其故址。卒葬城南黄花冲三块石之左,载之志乘,可按也。元明而后地经兵燹,马鬛(“馬鬛封”,是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泛指坟墓)牛眠( “牛眠地”,是指安葬的吉地)在昔之佳城吉壤,即兹日之蔓草荒烟,历年既远,征信尤难。余下车有志访求,迫于公事未果。岁丙午(1786),邵子冶塘(指邵墩)游犍,徧(同遍)觅其先世遗蜕之所在,山木童然故老无复能言者,最后有土著老人魏善述,自言少时樵牧见有所谓“花进士墓”。冶塘曰:“此必子文(伯温)公之妹花生墓也”,盖花生与其夫进士朱虚卒而偕葬于黄花冲,得花墓即可得子文公墓矣。因至其地,有片石卧墓前,启(通“起”)视之,字虽剥落,就其成句者读之,决其为邵公墓。归而述其事于余,余曰“噫嘻异哉!抑何相遭之奇也,夫宇宙有不可磨灭之人,斯有不可磨灭之事,以子文公父子大学问大经济,炳炳烺烺(亦作炳朖、炳朗、炳琅。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犹水之日行于地中,岂仅紧于一抔之土?而即此一抔之土亦几等一线之延。” 冶塘访获其迹于荒烟漫草间,使魂魄所安,不至如鸿爪雪泥刹那隐现,是岂偶然者耶。今而后并以慰余之愿也。冶塘将筹所以长久者,予为之竖碑,墓前乃封乃树,申樵採之禁,兼置祀产俾得以时展拜谒。呜呼!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子文公芳轨遗迹,渐将沦没而复底于维新,循此守之千百世可不敝也。后之弔(diao同吊,凭吊)古者,其亦有所依据。而观感表章而弗坠也,夫
初步印证了我的想法——碑记中并未明确发现了邵博公的墓,所以邵博墓是否在犍为有待进一步考证。
(【杜墓邵氏宗谱】记载:“伯温公次子,博府君,字二泉,行忠二。由明经仕至秘书省校书郎,历户部尚书左丞相,致仕迁居余姚通得江南地,因家遂籍焉。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辛末八月十一日辰时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4)葵末十二月初三日末时卒,年七十三。娶徐氏、韩氏,并封魏国夫人。生儿子日之、道之,葬余姚龙泉山之原。”)
《重修邵公墓记》
乾隆犍为县令•沈念兹•1787年
《犍为县志》卷之九 艺文 六十三~六十四页
幼安辽东伯鸞(鸾的繁体字)吴市士欲行志不必显于乡闾也,凡天下有佳山水乐土可安终老不去所谓魂魄犹恋此者焉,非偶然耳。宋时河南之有康节邵夫子也,夫人而知之也。康节有子伯温,之能承家学也,亦夫人而知之也。迨(等待或趁着的意思)其后伯温仕西蜀,遵父命擎眷之任,实为避地计。宦既成而隐于犍阳,始寓子云城,继居翠屏山,今资圣寺乃其故址。卒葬城南黄花冲三块石之左,载之志乘,可按也。元明而后地经兵燹,马鬛(“馬鬛封”,是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泛指坟墓)牛眠( “牛眠地”,是指安葬的吉地)在昔之佳城吉壤,即兹日之蔓草荒烟,历年既远,征信尤难。余下车有志访求,迫于公事未果。岁丙午(1786),邵子冶塘(指邵墩)游犍,徧(同遍)觅其先世遗蜕之所在,山木童然故老无复能言者,最后有土著老人魏善述,自言少时樵牧见有所谓“花进士墓”。冶塘曰:“此必子文(伯温)公之妹花生墓也”,盖花生与其夫进士朱虚卒而偕葬于黄花冲,得花墓即可得子文公墓矣。因至其地,有片石卧墓前,启(通“起”)视之,字虽剥落,就其成句者读之,决其为邵公墓。归而述其事于余,余曰“噫嘻异哉!抑何相遭之奇也,夫宇宙有不可磨灭之人,斯有不可磨灭之事,以子文公父子大学问大经济,炳炳烺烺(亦作炳朖、炳朗、炳琅。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犹水之日行于地中,岂仅紧于一抔之土?而即此一抔之土亦几等一线之延。” 冶塘访获其迹于荒烟漫草间,使魂魄所安,不至如鸿爪雪泥刹那隐现,是岂偶然者耶。今而后并以慰余之愿也。冶塘将筹所以长久者,予为之竖碑,墓前乃封乃树,申樵採之禁,兼置祀产俾得以时展拜谒。呜呼!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子文公芳轨遗迹,渐将沦没而复底于维新,循此守之千百世可不敝也。后之弔(diao同吊,凭吊)古者,其亦有所依据。而观感表章而弗坠也,夫
感谢宜勇在QQ群邵家人社区的分享——
邵伯温及子博墓
县南五里黄花冲,旧志载:碑为邵墩访求两世古墓,同邑绅士至其地,起其所仆之石,系宋碑。首云:
【康节邵先生始游吴、楚、秦、晋以归,遂自卫徙洛,当是时国家尚...(缺N字)...半居洛中,冠盖相望为名胜大都会群英毕集...(缺N字)...康节之子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讳伯温,...(缺N字)...进士甲科,调山□西□节度,掌书记...(缺N字)...西山犍为之...(缺N字)...歙张之宜小大曲当公私兼济,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缺N字)。】
仅存数语,余皆剥落,字句多不相属,则知为邵公之墓无疑也。因移此残碑于翠屏山安乐窝中,墓前别竖新碑,仍其故址,培土植树,以复旧观,有记,详艺文。按残碑后不果移仍存故墓。(资料来源:犍为县志)
宜勇按:这块清代邵墩发现的宋代残碑,可辨认的文字中“进士甲科”,不会是指伯温,因伯温未中科第,而溥、博二者是进士甲科。又:"掌书记",可能是指博?
永庆注:结合《重修邵公墓记》分析,“进士甲科”可能指的是邵花生丈夫朱虚;“掌书记”待查。
《谒子文公祠》
清·邵墩
桥边听罢杜鹃声,蜀道崎岖尽室行。
胜地定知因客重,流泉不为照僧清。
八千里外承光泽,四十年前易旧楹。
多感彼都人士美,拜瞻弥觉有馀情。
《宋邵伯温故宅》
一在子云山,一在翠屏山,在子云山乐窝向,惟存邵博木主,嘉庆二十年知县王梦庚重加修葺,添设伯温木主于中立,伯温长子溥、三子傅、妹夫朱虚、妹邵氏及溥姨夫王景道,姨姊贾氏木主合祀焉。(资料来源:犍为县志)
邵伯温及子博墓
县南五里黄花冲,旧志载:碑为邵墩访求两世古墓,同邑绅士至其地,起其所仆之石,系宋碑。首云:
【康节邵先生始游吴、楚、秦、晋以归,遂自卫徙洛,当是时国家尚...(缺N字)...半居洛中,冠盖相望为名胜大都会群英毕集...(缺N字)...康节之子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讳伯温,...(缺N字)...进士甲科,调山□西□节度,掌书记...(缺N字)...西山犍为之...(缺N字)...歙张之宜小大曲当公私兼济,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缺N字)。】
仅存数语,余皆剥落,字句多不相属,则知为邵公之墓无疑也。因移此残碑于翠屏山安乐窝中,墓前别竖新碑,仍其故址,培土植树,以复旧观,有记,详艺文。按残碑后不果移仍存故墓。(资料来源:犍为县志)
宜勇按:这块清代邵墩发现的宋代残碑,可辨认的文字中“进士甲科”,不会是指伯温,因伯温未中科第,而溥、博二者是进士甲科。又:"掌书记",可能是指博?
永庆注:结合《重修邵公墓记》分析,“进士甲科”可能指的是邵花生丈夫朱虚;“掌书记”待查。
《谒子文公祠》
清·邵墩
桥边听罢杜鹃声,蜀道崎岖尽室行。
胜地定知因客重,流泉不为照僧清。
八千里外承光泽,四十年前易旧楹。
多感彼都人士美,拜瞻弥觉有馀情。
《宋邵伯温故宅》
一在子云山,一在翠屏山,在子云山乐窝向,惟存邵博木主,嘉庆二十年知县王梦庚重加修葺,添设伯温木主于中立,伯温长子溥、三子傅、妹夫朱虚、妹邵氏及溥姨夫王景道,姨姊贾氏木主合祀焉。(资料来源:犍为县志)
《犍为寻邵公济祠》
吴省钦
在宋击壤翁,世学出天膄。
声音通律吕,《皇极》讬根纽。
洛桥啼蜀鹃,默默忖阳九。
时语汝颍贤,避难盍先走。
天彭井络间,尔宅尔田亩。
子文一使蜀,携家赴官守。
青盖降青城,幸及免虎口。
安坐综《闻见》,次第录某某。
此老亦吾师,卜筑犍山右。
为文告宗祊,萍泊事非偶。
当时弦诵处,邑改人不朽。
破庙介龙池,草径飒柽柳。
金仙座拥前,木主龛蔽后。
后山围翠屏,石气润檐枓。
迢迢经世心,观物复何有。
寄声白足禅,殷勤汜苕帚。
(按:吴省钦,江苏南汇人。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左都御史。)
宜勇前几天发给我的这篇,发现了几处错误,再此纠正。
【活跃】绍兴邵永庆(475842846) 12:52:17
请教治源:上文中有明说邵博葬在犍为吗?
【冒泡】青岛治源(1114820075) 12:52:21
未有说明
在宋击壤翁,世学出天膄。
声音通律吕,《皇极》讬根纽。
洛桥啼蜀鹃,默默忖阳九。
时语汝颍贤,避难盍先走。
天彭井络间,尔宅尔田亩。
子文一使蜀,携家赴官守。
青盖降青城,幸及免虎口。
安坐综《闻见》,次第录某某。
此老亦吾师,卜筑犍山右。
为文告宗祊,萍泊事非偶。
当时弦诵处,邑改人不朽。
破庙介龙池,草径飒柽柳。
金仙座拥前,木主龛蔽后。
后山围翠屏,石气润檐枓。
迢迢经世心,观物复何有。
寄声白足禅,殷勤汜苕帚。
(按:吴省钦,江苏南汇人。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左都御史。)
宜勇前几天发给我的这篇,发现了几处错误,再此纠正。
【活跃】绍兴邵永庆(475842846)
请教治源:上文中有明说邵博葬在犍为吗?
【冒泡】青岛治源(1114820075)
未有说明
永庆:从文中是否可以认定黄花冲的三个墓中,没有邵博公的墓?
历代名人与犍为之——智者邵伯温
作者:罗家祥
悠游嘉州
邵氏一家与嘉州关系非常密切。邵伯温曾经在嘉州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应该是这一段不解之缘令他彻底爱上了嘉州这片热土。
据他自己的《邵氏闻见录》记载:“余为西蜀宪,其治在嘉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也载,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已从成都迁到了嘉州。邵伯温《题名记序》:“自天圣至今,廨葺治增广,在府城之北街,亦曰‘小市’。有靖民堂、万卷堂、明允轩、尽心堂、清远阁、枕江楼、种德堂、观风堂。”这里记录了嘉州城里当时的一些建筑,殊为宝贵。
邵伯温喜欢一路品题,如眉州青神县的风景名胜中岩等地都有题刻,今天的乐山大佛旁有个邵伯温的手迹“弥勒大像”,每个字大小一米见方。
后来,在又任利路转运副使、四川制置司参议后,他不愿当官了,于是提举太平观(变相退休),一家都隐居于嘉州犍为县。
他为什么要隐居犍为县呢?首先自然是风水不错,李章《嘉望亭记》言“犍为山水,为两蜀最”,清代的状元骆成骧曾经言:“犍为山水冠巴蜀”。更重要的这里的风物与洛阳相似,慰藉了他的游子思乡之心。在这里,他又建了一个“安乐窝”,因为父亲邵雍曾经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时名其居为“安乐窝”。清代,这里一度有祠堂祭祀邵伯温和儿子,再改为资圣寺。近代改为犍为县人民医院,2017年将犍为县中医医院迁于此。
他在犍为县期间,除了悠游山水,主要就是编撰图书。一方面是他创作自己的著述如《邵氏闻见录》等,另外一方面是整理父亲邵雍的作品。至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开始,他撰写了《闻见录》(后来为了与他的次子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相区别,后人改为《邵氏闻见(前)录》,或加“前”字)。他死时该书尚未定稿,后由其子邵博为之分卷、编次遂行于世。
因为家庭的关系,邵伯温与保守的司马光等人交游过密,知道当时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内幕情况,王安石“三不足畏”之语,也是见于此书,所以它的史料价值很大,后世多次刊行。其作品主要还有《河南集》《皇极系述》《易学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褒德集》等近百卷,这许多是在犍为县完成的。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七月壬戌日,邵伯温以右奉直大夫致仕而卒,年78,葬黄花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8记载了他的去世,后来《宋史》有传。
他死后,学生、宰相赵鼎上了一篇《乞追赠邵伯温状》,希望朝廷对他进行追赠,又表其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人们认为,此三语可言尽邵伯温的一生。朝廷诏赠秘阁修撰,官其家一人。
邵伯温对中医药也有一定的研究,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姜石”:“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硗砺。”
邵伯温长期在犍为,与这里的百姓打成一片,他在其《邵氏闻见录》里,记载了一些与犍为县有关的事件,如卷1载:“伪蜀孟昶以降王入朝,舟过眉州湖瀼渡,一宫嫔有孕,(孟)昶出之,祝曰:‘若生子,孟氏尚存也。’后生子,今为孟氏不绝。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之。至犍为县别去,其地因号曰‘哭王滩’。蜀初平,吕余庆出守,太祖谕曰:‘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搉税食饮之物,皆宜罢。’(吕)余庆奉诏除之,蜀人始欣然不复思故主矣。”这一条,与宋代诸多史书言孟昶奢华而不得人心不同,因而更具有真实性。
邵伯温在这里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传说。据说他死之前,通过查看风水,找到城南黄花冲的一块墓地,知道这里后世必有大兴,但是这里是已经被魏家占了。他就灵机一动,先派人偷偷地埋入一块铁环,再去与魏家商议。魏家不同意,于是争到县官处,县官问各自的理由,邵家就说这里埋了铁环,挖开一块,果然如此,而且锈迹斑斑不像新放的。县官一判,于是这块地就归了邵家。
谁也想不到,一千年后,竟然在香港出了了大实业家、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他就是邵伯温长子邵溥的直系后裔,果然应了“大兴”的先兆。
余音不绝
因为邵伯温的子孙都曾经在在外做官,于是邵氏在各地生根发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邵墩的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来到犍为寻祖,知县沈念兹接见了他,并派人帮助。
这一带早已荒芜。最后有土著老人魏善述,自言少时樵牧,见有所谓“花进士墓”。邵墩大喜,说:“此必子文公之妹花生墓也。盖花生与其夫进士朱虚,卒而偕葬于黄花冲,得花墓,即可得子文公墓矣。”
他们发现了残碑,这才确定了祖墓。这里长眠着邵伯温和妹妹邵花生、进士丈夫朱虚的墓。于是邵墩出资进行了维修,植树造林、树碑培土。后来的几位知县及诸多文人纷纷来此凭吊,于是蔚然成为犍为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文景观。
当初邵伯温把隐居之地命名为“安乐窝”,不乏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兵荒马乱之世对“安”与“乐”的向往。今天犍为的人们,既没有大的水灾,也没有大的地震,衣食无忧,城市宜居,青山绿水,处于“蜀之胜曰嘉州”的腹地,不正是既“安”且“乐”吗?
转自:2017.4.20日《三江都市报》
永庆注: 查旧志,亦有黄花冲之墓无邵博之说,另外浙江杭州有邵氏宗谱记载“邵博墓在杭州”。
作者:罗家祥
悠游嘉州
邵氏一家与嘉州关系非常密切。邵伯温曾经在嘉州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应该是这一段不解之缘令他彻底爱上了嘉州这片热土。
据他自己的《邵氏闻见录》记载:“余为西蜀宪,其治在嘉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也载,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已从成都迁到了嘉州。邵伯温《题名记序》:“自天圣至今,廨葺治增广,在府城之北街,亦曰‘小市’。有靖民堂、万卷堂、明允轩、尽心堂、清远阁、枕江楼、种德堂、观风堂。”这里记录了嘉州城里当时的一些建筑,殊为宝贵。
邵伯温喜欢一路品题,如眉州青神县的风景名胜中岩等地都有题刻,今天的乐山大佛旁有个邵伯温的手迹“弥勒大像”,每个字大小一米见方。
后来,在又任利路转运副使、四川制置司参议后,他不愿当官了,于是提举太平观(变相退休),一家都隐居于嘉州犍为县。
他为什么要隐居犍为县呢?首先自然是风水不错,李章《嘉望亭记》言“犍为山水,为两蜀最”,清代的状元骆成骧曾经言:“犍为山水冠巴蜀”。更重要的这里的风物与洛阳相似,慰藉了他的游子思乡之心。在这里,他又建了一个“安乐窝”,因为父亲邵雍曾经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时名其居为“安乐窝”。清代,这里一度有祠堂祭祀邵伯温和儿子,再改为资圣寺。近代改为犍为县人民医院,2017年将犍为县中医医院迁于此。
他在犍为县期间,除了悠游山水,主要就是编撰图书。一方面是他创作自己的著述如《邵氏闻见录》等,另外一方面是整理父亲邵雍的作品。至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开始,他撰写了《闻见录》(后来为了与他的次子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相区别,后人改为《邵氏闻见(前)录》,或加“前”字)。他死时该书尚未定稿,后由其子邵博为之分卷、编次遂行于世。
因为家庭的关系,邵伯温与保守的司马光等人交游过密,知道当时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内幕情况,王安石“三不足畏”之语,也是见于此书,所以它的史料价值很大,后世多次刊行。其作品主要还有《河南集》《皇极系述》《易学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褒德集》等近百卷,这许多是在犍为县完成的。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七月壬戌日,邵伯温以右奉直大夫致仕而卒,年78,葬黄花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8记载了他的去世,后来《宋史》有传。
他死后,学生、宰相赵鼎上了一篇《乞追赠邵伯温状》,希望朝廷对他进行追赠,又表其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人们认为,此三语可言尽邵伯温的一生。朝廷诏赠秘阁修撰,官其家一人。
邵伯温对中医药也有一定的研究,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姜石”:“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硗砺。”
邵伯温长期在犍为,与这里的百姓打成一片,他在其《邵氏闻见录》里,记载了一些与犍为县有关的事件,如卷1载:“伪蜀孟昶以降王入朝,舟过眉州湖瀼渡,一宫嫔有孕,(孟)昶出之,祝曰:‘若生子,孟氏尚存也。’后生子,今为孟氏不绝。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之。至犍为县别去,其地因号曰‘哭王滩’。蜀初平,吕余庆出守,太祖谕曰:‘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搉税食饮之物,皆宜罢。’(吕)余庆奉诏除之,蜀人始欣然不复思故主矣。”这一条,与宋代诸多史书言孟昶奢华而不得人心不同,因而更具有真实性。
邵伯温在这里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传说。据说他死之前,通过查看风水,找到城南黄花冲的一块墓地,知道这里后世必有大兴,但是这里是已经被魏家占了。他就灵机一动,先派人偷偷地埋入一块铁环,再去与魏家商议。魏家不同意,于是争到县官处,县官问各自的理由,邵家就说这里埋了铁环,挖开一块,果然如此,而且锈迹斑斑不像新放的。县官一判,于是这块地就归了邵家。
谁也想不到,一千年后,竟然在香港出了了大实业家、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他就是邵伯温长子邵溥的直系后裔,果然应了“大兴”的先兆。
余音不绝
因为邵伯温的子孙都曾经在在外做官,于是邵氏在各地生根发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邵墩的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来到犍为寻祖,知县沈念兹接见了他,并派人帮助。
这一带早已荒芜。最后有土著老人魏善述,自言少时樵牧,见有所谓“花进士墓”。邵墩大喜,说:“此必子文公之妹花生墓也。盖花生与其夫进士朱虚,卒而偕葬于黄花冲,得花墓,即可得子文公墓矣。”
他们发现了残碑,这才确定了祖墓。这里长眠着邵伯温和妹妹邵花生、进士丈夫朱虚的墓。于是邵墩出资进行了维修,植树造林、树碑培土。后来的几位知县及诸多文人纷纷来此凭吊,于是蔚然成为犍为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文景观。
当初邵伯温把隐居之地命名为“安乐窝”,不乏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兵荒马乱之世对“安”与“乐”的向往。今天犍为的人们,既没有大的水灾,也没有大的地震,衣食无忧,城市宜居,青山绿水,处于“蜀之胜曰嘉州”的腹地,不正是既“安”且“乐”吗?
转自:2017.4.20日《三江都市报》
永庆注: 查旧志,亦有黄花冲之墓无邵博之说,另外浙江杭州有邵氏宗谱记载“邵博墓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