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2007-06-08 01:56:13)
标签:

历史研究

梁启超

分类: 资料库存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拜读完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后,深感国学之精髓,梁学之奥妙。作为二十世纪国学丛书的主打书之一,梁先生在该书中对中国历史及其研究的描绘、概述、品味独到精辟,读后大感愉快。中国历史可读否?梁先生在自序中开篇即提出了一个无以作答却又相当重要的问题。然则作答何以?梁先生以为新史之作为学界之最切要求也。道出近今史学之进步两特征:客观资料的整理为其一,主观观念的革新为其二。学者任选其一便可献作于世。欧美学界均向于此两种方向发展,且无止向。然我国史界则现反势。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曰:“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是故梁先生以为此书作一导向,愿我史界研究有变。以史为人类活态之再现,而非其僵迹之展览。盼我史界研究有新颜。

全书共六章加一附录。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梁先生在该章中为我等提出了史之定义、意义及中国史之要义。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梁先生随即将此定义加以分析:史一涵活动之体相,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主体,以所活动者为相;二涵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空际有周遍性,时际有连续性;三涵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四涵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

    梁先生即后指出了现前欲成一适合于现代中国人所需要的中国史的重要项目,合计数几十纲领,举要言之,如下四者。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生结果何如?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生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影响何如?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遵斯轨也,庶可语于史矣。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人类较之于他种动物能以记忆模仿传其史。

最初之史用何种体裁以记述耶?盖以诗歌。《易》、《吠陀》、《诗经》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为其一因。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史记》司马迁以前,无所谓史学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

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

政书《通鉴》、《通典》

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千年以为目录。

梁先生自己以为可分为两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

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二曰注事实。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评史书者。

清代史学有数类创作: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顾栋高之《春秋大事表》、黄宗羲之《明儒学案》、赵翼之《甘二史札记》

还有其他,1、表志之补续;2、史文之考证;3、方志之重修;4、年谱之流行;5、外史之研究。

第三章  史之改造

梁先生认为史之改造乃目前至急迫之一问题。

首次,古代之史,是否可以供人读,盖属疑问。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

复次,历史为死人古人而作耶?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直答曰为生人耳。然旧史家殊不尔尔,彼盖什九为死人作也。故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

复次,史学范围当重新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也。今之旧史,实以年代记(“年代学”)及人物传(“人谱学”)糅合而成。天文学与天文学史之异;音乐学与音乐史之异;史学与哲学家、医家、兵家谱牒家、教育家之异。 今之作史者先明此乎,庶可以节精力于史之外,而善用之于史之内矣。

复次,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搀以他项目的,而绝不愿为纯客观的研究。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故吾以为,今后作史者宜于可能的范围内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夫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也。

复次,吾前言人类活动相而注重其情态。

复次,古代著述大率短句单辞,不相联属。

今日所需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治专门史者,不惟须有史学的素养,更须有各该专门学的素养。凡治各专门学之人,亦须有两种觉悟:其一,当思人类无论何种文明,皆须求根柢于历史。其二,非用分功的方法不可明全部历史之真相。专门史多数成立,普遍史较易致力。

第四章  说史料

   孔子有言:“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不治史学,不知文献之可贵与夫文献散佚之可为痛惜也,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曰文字记录者。

(一)在文字记录以外者。此项史料之性质可略分为三类:曰现存之实迹及口碑;曰传述之口碑;曰遗下之古物。

甲 现存之实迹及口碑

乙 实迹之部分的存留者

丙 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

丁 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

戊 文字记录的史料

(二)文字记录的史料

甲 旧史

乙 关系史迹之文件

丙 史部以外之群籍

丁 类书及古逸书辑本

戊 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

己 金石及其他镂文 金石之学,晚清极盛,其发达先石刻,次金文,最后则为异军突起之甲骨文。

庚 外国人著述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一 搜集史料之法

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如治庭园者、治动物学者。

尤有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亦甚为重要。某时代有某种现象,谓之积极的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谓之消极的史料。

亦有吾侪所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实上殆不复能得者。   抽象史料与具体史料均可以此法求之。

亦有旧史中全然失载或缺略之事实,博搜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见者。

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宜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

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意所言之诸项告别史料。

第二 鉴别史料之法

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而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捷之法,则为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

然历史上事实非皆能如此其简单而易决,往往有明知其事极不可信而苦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对于此类,第一步,只宜消极的发表的发表怀疑态度,以免为真相之蔽;第二步,遇有旁生的触发,则不妨一方向从事研究,立假说以待后来之再审定。

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

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当何所适从耶?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先者以时代言,谓距史迹发生时愈近者,其所制成传留之史料愈可信也。近者以地方言,亦以人的关系言,谓距史迹发生地愈近,且其记述之人与本史迹关系愈深者,则其所言愈可信也。

前段所论不过举其概括的原则,以示鉴别之大略标准。但此原则之应用,有时尚须分别观之。

最先、最近之史料则最可信,此固原则也。然若过信此原则,有时亦可以陷于大误。

史料可分为直接的史料与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者,其史料当该史迹发生时或其稍后时即已成立。间接的史料者,所叙史迹发生时代之距离,或远至百年千年,彼所述者皆以其所见之直接史料为蓝本,今则彼所见者吾侪已大半不复得见:故谓之间接。

吾侪无论为读史为作史,其所接触者多属间接史料,故鉴别此种史料方法,为最切要问题。

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然适用此标准尚应有种种例外。

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何如。

右论正误的鉴别法竟,次论辨伪的鉴别法。

辨伪法先辨伪书,次辨伪事。

书愈古者,伪品愈多。

鉴别伪书之公例,作为研究标准:

(一)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者伪。

(二)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三)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四)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五)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六)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七)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以上九例皆据具体的反证而施鉴别也,尚有可以据抽象的反证而施鉴别者:

(十)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面,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十一)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十二)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以上方法虽未云备,不过循此以推,所失不远。又有以下另种方法:

(一)《诗经》

(二)《春秋》

(三)《尚书·尧典》最少可证有一部分为尧、舜时代之真书。

(四)书有从一方面可认为伪,从他方面可认为真者。《孙子》

(五)有书中某事项常人共指斥以证其书之伪,吾侪反因此以证其书之真者。《竹书纪年》

(六)无极强之反证足以判定某书为伪者,吾侪只得暂认为真。《山海经》、《穆天子传》

伪事与伪书异,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事也。事之伪者与误者又异,误者无意失误,伪者有意虚构也,今请举伪事之种类:

(一)其史迹本为作伪的性质,史家明知其伪而因仍以书之者。

(二)有虚构伪事而自著书以实之者。随末 王通 自比孔子作《文中子》

(三)有事迹纯属虚构然已公然取得“第一等史料”之资格,几令后人无从反证者。

(四)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

(五)史文什九皆经后代编史者之润色,故往往多事后增饰之语。

(六)有本意并不记述中,不过借古人以寄其理想,故书中所记乃著者理想中人物之言论行事,并非历史上人物之言论行事。

(七)有纯属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而寓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以上七例论伪事之由来,虽不能备,学者可以类推矣。至于吾侪辩证伪事应采之态度,亦略可得言:

第一,辩证宜勿支离于问题之外。

第二,正误与辨伪皆贵举反证,吾既屡言这矣。反证以出于本身者最强有力,所谓“以矛陷盾”也。

第三,伪事之反证,以能得“直接史料”为最上。

第四,能得此种强有力之反证,则真伪殆可一言而决。虽然,吾侪所见之史料不能事事皆如此完备。

第五,时代错迕则事必伪,此反证之最有力者也。

第六,有其事虽近伪,然不能从正面得直接之反证者,只得从旁面间接推断之。若此者,吾名曰“比事的推论法”。

第七,有不能得“事证”而可以“物证”或“理证”明其伪者,吾名之曰“推度的推论法”。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史迹有以数千年或数百年为起讫者。凡此之类,当以数百年或数千年间此部分之总史迹为一个体,而以各时代所发生此部分之分史迹为其细胞。将各细胞个个分离,行见其各为绝无意义之行动,综合观之,则所谓国民意力者乃跃如也。吾论旧史尊纪事本末体,夫纪事必如是,乃真与所谓本末者相副矣。

史之动态,若激水然,一波才动万波随。

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则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人类于横的方面为社会的生活,于纵的方面为时代的生活,苟离却社会与时代,而凭空以观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之思想动作,则必多为可为了解者。未了解而轻下批评,未有不错误也。故作史如作画,必先设构背景;读史如读画,最要注察背景。旧史中能写出背景者,则《史记·货殖列传》实其最好模范。

史迹复杂,苟不将其眉目理清,则叙述愈详博而使读者愈不得要领,此当视作者头脑明晰之程度何如与其文章技术之运用何如也。此类记述之最好模范,莫如《史记·西南夷列传》。

天下古今,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

说明事实之原因结果,为史家诸种职责中之最重要者。

请言自然科学与历史之别。

其一,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反复的完成的,历史事项反是,常为一度的、不完成的。故自然科学可以有万人公认之纯客观的因果律,而历史盖难言之矣。

其二,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历史事项反是,常为个性的。

其三,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间空间的,有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为关系为主要基件。

明乎此三异点,始可以语于史界之因果矣。

史界因果之劈头一大问题,则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耶?罗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试将其中十余人抽出,恐局面或将全变。”梁先生言不能不含有一部分真理。

文化愈低度,则“历史的人格者”之位置愈为少数所垄断,愈进化则其数量愈扩大。(帝王——团体)愈演进,愈成为“凡庸化”,而英雄之权威愈减杀。故“历史即英雄传”之观念,愈古代则愈适用,愈近代则愈不适用也。

“首出的人格者”与“群众的人格者”

示治史者研究因果之态度及其程序:

第一,当画出一“史迹集团”以为研究范围。

第二,集团分子之整理与集团实体之把捉。

第三,常注意集团外之关系。

第四,认取各该史迹集团之“人格者”。

第五,精研一史迹之心的基件,曷为每一史迹必须认取其“ 人格者”耶?

第六,精研一史迹之物的基件。

第七,量度心物两方面可能性之极限。

第八,观察所缘。

今试取义和团事件为例。(略)

 

附录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及修正

第一 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

    所谓现代科学大多从归纳法产生出来的,建设新史学自然也离不了走这条路。不过这种研究法的效率也是有限制的。归纳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相”。归纳研究法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

第二 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

第三 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

    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梁先生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的,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哩。

    总结一句,历史为人类活动所造成,而人类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分配到这三个问题,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动             文化系的活动

        第一题     归纳法研究得出           归纳法研究不出

        第二题     受因果律支配             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题     非进化的性质             进化的性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