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理论新方法——读《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

(2006-12-26 21:39:42)

一、作者简介

莫顿·卡普兰(1921 )是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生于费城,194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1956年间先后执教于俄亥俄大学、哈弗福德学院、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6年其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全美政治学者学会理事,是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成员。卡普兰对国际关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系统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世界政治的革命》(1962)、《国际关系的新研究方法》(1968)、《孤立还是相互依存》(1975)、《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化——宏观分析》(1979)。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1957)中,作者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系统分析了各种国际政治系统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提出了国际政治系统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二、关于本书

只有从行动系统的角度来处理政治的材料,才能建立科学的政治学——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本书试图说明六种不同的国际政治系统模型的平衡条件,这些系统的特征性行为,以及当这些平衡条件不再存在时,这些系统所发生的转化。

全书共四个部分及一个结论部分十二章和两个附录。

第一部分 论行动系统

第一部分试图描述各种可能的国际政治系统,并说明每一系统可能持久存在的外部环境或每个系统可能转化为另外一个系统的条件。

第一章讨论系统分析的方法,并介绍有关国际政治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术语。如:档次功能、反馈、变量、转化规则、角色等。

第二章讨论六个国际政治系统。这六个系统是根据一体化的程度进行排列的。我们将对这些系统在什么情况下持续稳定,以及在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行为出现的不同转化予以说明。

第三章讨论各种国际行为体,并着重分析不同的国际行为体在同类国际政治系统中的不同行为。作者把国家行为体分为两类:定向性的和非定向性的。每一类又将分为两种:系统支配的和子系统支配的。

第二部分论过程

叙述若干个调节和一体化的命题。最容易检验的是第五章中阐述的八个具体命题。

第三部分论价值

论述的是价值理论。它将讨论有关价值、价值变化、信息及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命题。目的在于说明价值和利益的本质以及价值与系统层次关系的本质。

本书的前三部分表明一种努力,即为国际行为提出理论上的限制。它们包含着这样的预言: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典型的国际行为将与基本规则相一致;或者,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基本规则就将以给定的方式发生转化。因此,本书的前三部分在不同的层次上讨论了稳定或平衡的要求:是维持原状,是恢复旧的平衡,还是建立新的平衡。

第四部分论策略

    讨论对策论的概念。首先涉及如何使各种模型适合于国际政治系统的社会结构。最后谈谈预测问题。

三、本书观点——国际政治系统论

(一)国际政治系统的六大模式

50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最早的研究范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于1957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莫顿·卡普兰在此书中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国际政治系统的六大模式: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牢固的两极系统、全球性系统、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等级系统和单位否决系统。他以此为基础还引伸出了若干分系统:异常松散的两极系统、缓和系统、不稳定的集团系统和不完全的核扩散系统。

国际政治系统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与行为主体之间、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是以某种方式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国际系统的稳定和变化取决于一系列变量,如系统的基本规则、转化规则、行为主体分类变量、权力变量、信息变量等等。

另外,他还注意与一体化理论、博弈论的联系运用。戴维·辛格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他把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加以区分,认为国际政治是以国际系统为分析层次,而对外政策是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层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均势论(三)国家利益观  略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