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海风》这些年

(2013-10-12 22:20:07)
标签:

文化

分类: 偶寄

我与《海风》这些年
(载《海风》2013年冬)
我与《海风》这些年

文/张明辉

 

2008年,孙敏瑛送了我一期《海风》,并且告诉我,这是温岭本土的文学杂志,有兴趣可以投稿,还说是李呆主编的,他人很好,因此就记住了。过了些时日,有了想见他的愿望,便跟敏瑛要了他的电话,和他约好,便去了。踏进文化馆幽静的小楼,竟心生忐忑,想象中的李呆究竟是何模样,是个未知。对于楼梯上未知的李呆,我的脚步明显有些迟缓。一层二层三层,在狭窄的拐角处,终于看到了一扇虚掩的木门,门上方挂着“文学调研室”的字样。我轻叩了一下,里面响起了一个低沉的回响,当我推开那扇门,一个戴老花镜的中年男子靠窗侧面坐着,正对着一台电脑。当我说明来意,他热情地起身,让座。我把自己的一本小书《一个人的江南》签上名递了过去,他仔细地翻阅了一下,并馈赠了他的新书《在书页之间行走》。这看上去就像一个仪式,很真诚。文字需要这样的真诚,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文字,便轻而易举地搭起了桥梁。在他那间堆满书刊且略显局促的陋室里,我们很随意地聊了起来。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戴着老花镜的李呆,很随和,更像一位饱学之士。

2009年春,我收到了一份新的《海风》杂志,我的散文《走读畲乡》第一次刊登在上面。作为一名在文学论坛上自娱自乐多年的写作者,以纸质的方式与自己的作品见面,当然心怀喜悦,况且《海风》的装帧设计和文学质感都令我感到满意,这当然与编辑的执着密不可分。从那以后,陆续有我的散文、小说、诗歌在《海风》上发表,那是《海风》对我一次次的鼓励和褒奖。李呆曾不止一次电话与我联络,提出关于修改一篇小说结尾的意见,或跟我谈一谈他对散文作品的看法,很中肯,我也欣然接受。可见,作为一名编辑,他尽心尽责。

作为一家县市级文学杂志,近年来,《海风》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自己的品牌,搞一些文学征文、诗歌朗诵会以及文化采风等活动,旨在激励作者,有一个文学作品方面的互动。2011年夏,我有幸在一次征文活动中获奖,虽然只是个纪念性质的奖项,但在颁奖仪式上,见到很多素未谋面的当地作家,如杨邪、徐晓军、叶艳莉等,在阅读他们的作品之外,我们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对话,彼此之间又加深了良好的印象。后来,又在《海风》组织的文学座谈中认识了享誉诗坛的本土诗人江一郎,他的不修边幅和豪爽个性,令我顿生敬意。这几年,我总能够及时收到新鲜出炉的《海风》杂志,一期不漏地保存着。不断有新人的作品在《海风》上发表,不断有一些本土实力作者的作品在发表之后,又在更高层次的文学杂志上刊载、获奖。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凝聚了一个个文学写作者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当然也离不开《海风》多年以来的悉心照料。

2013年初,《海风》举办了一期非常成功的诗歌朗诵会,李呆事先通知我说,这场名为《春天的回望》的诗歌朗诵会,规格是相当高的,历年罕见。朗诵会的诗歌是从18年来的《海风》杂志上挑选的18位作者的诗歌作品,我的《在草原,我失落了一颗明珠》名列其中,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他要求我好好准备,自己朗诵或邀请他人,他说话的语气,隐隐透着一股凝重的干练。事实上,在2012年末,李呆就已经开始了这场诗歌朗诵会的精心准备,他是这场盛典的导演之一,包括选诗、LED、音乐、舞蹈以及宣传册的设计,事无巨细,他都要参与。这场朗诵会座无虚席,当音乐的旋律响起,优美的诗歌萦绕耳际,那股久违的气息令人窒息。4月,我参加了“美丽温岭”百名作家艺术家文化大采风,对于一名写作者来说,这种亲身的体验与交流是极其宝贵的经历。这些年来,《海风》在文学路上对我的指引和接纳,无异激发了我在文学写作途中的热情。

前些日子,我的两位文友出了新书,为了表示祝贺,我曾这样写道:“每一个用文字书写的人,都要承受内心的艰难与寂寞。就在灵魂深处,有一朵隐秘的花朵,缓缓地绽放,然后,燃烧出不一样的激情。”同样,我要表达对《海风》编辑李呆的敬意。他平常擅写散文随笔,收获颇丰,《在书页之间行走》这本书里收录了他大部分的精品。他也擅写剧本,出版过戏剧作品集,多次获过全国性的奖项,可谓遍地开花。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学编辑、作家、剧作家,李呆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其实得益于他在文学路上后天的滋养。任何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没有后天的滋养,很难完成自我的修为。他爱文学,爱阅读。在《曾经的阅读》一文中写道:“但在我的心中愈来愈强烈地冲腾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多么的希望有一日我能走进这图书室,让我贪婪地检阅那一排排支在架上的书,置身于那浓浓的书香的氛围之中,这将是我无与伦比的享受与幸福。”对于一名写作者,十八年的编辑经历,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李呆的陋室,其实就是一座文化的富藏。这里诞生了《海风》,更是他孕育文学种子的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紫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