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旅 |

我试图寻找一些印记,遥远且无法企及。古寺内的焚钟响起,余音不绝,是在催人离去?还是邀人造访?我不得而知,只是在寺外留连,寻找昔日的踪迹。
这便是唐人张继千古绝唱里的那座枫桥吗?这便是余音绕梁,名传千古的寒山寺吗?寺门前的照墙前人头簇动,络绎不绝。夕来朝往,有多少凡夫俗子踏破红尘,寻寻觅觅,只因这古寺的钟声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抛弃凡间的忧愁。
一千三百多年前,寺外来了位疯癫的僧人,他衣衫褴褛,篷头赤足。寺内的僧人见他是个同道中人,便好心挽留于他,于是,这名僧人便住了下来。他的姓氏至今无人知晓,只知道他在天台山寒岩隐居多年,自号“寒山子”。我隐约可以猜想他的为人,平日里随性所为,放浪形迹,这里的山林溪涧成了他的蔽身之所,隐身之地。
寒山有三百多首诗作流传于世,其诗作大多包含禅机,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警励流俗。如《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于是,我大致可以描述他平日里的生活,在冷寂无人的山上,面貌枯瘁的寒山子,以桦木为冠,穿一双大木屐,摇头晃脑地走着,每得一句好诗,便用木炭将诗句题于树间石上。
他不慕虚荣,他劝善惩恶,劝人修行。《茅栋野人居》诗:“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 也许这便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他既然出家,自然不忘劝人皈依佛门,礼佛传灯。“可怜好丈夫,身体极棱棱。春秋未三十,才艺百般能。金羁逐侠客,玉馔集良朋。唯有一般恶,不传无尽灯。”他出世,也入世,只在疯疯癫癫的行为间揭露着人间社会的荒诞,透视着他对人生的理想态度。“疯狂之士”寒山子便这样隐居于此,成了寒山寺的一个不朽的传奇。
又过了数百年,名不经传的寒山寺迎来了历史上另一位重要的客人,他叫张继,也许是为了急着赶路,张继拼命催促着船家快点摇船,船家已是挥汗如雨,终于在黄昏时分,船“咿咿呀呀”地摇到了苏州城郊阊门外的枫桥下,船家见天色已晚,便放下浆,再也不肯往前摇了,张继朝四处看了看,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在运河上回荡,经久不息,张继侧耳细听,沿着钟声的轨迹寻了开去,在昏黄的月色下,隐约可见一座古寺,正孤立在运河边上,他不禁触景生情,忍不住地哦吟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随手将这几句诗记了下来,塞进宽阔的袖口。他万万没想到得是,随兴而为的诗句,竟会在世间广为颂传,成为千古绝唱。
一夜之间,偶尔途经此地的张继便成了寒山寺的首要功臣,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争先恐后过拥进寒山寺,就为了目睹这座古寺的风采,探寻那经久不息的钟声。每每到此,也仿效张继,或从怀里掏出一张宣纸铺了开去,或干脆在石灰璧上留下墨迹。
三百多年前,一个风雨杂沓的夜晚,清人王士禛舟泊枫桥,然后命随从点起火炬,屐屐匆匆地踏上了岸,冒雨造访,却不入内,只在寺门上挥毫题笔,写下两首诗篇,《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题毕,他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
王士禛的行为看似有点怪异,却为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我试图窥探一下他的内心,就在他拢袖离去的刹那,他的内心一定无比倜伥,只因这夜雨给了他太多的迷茫,就在此稍作停留,也好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僧人圆寂了,诗人也走了,一千三百多年间,寒山寺虽屡遭焚毁,但香火犹存。我在寺内徘徊,香烟缭绕,焚音四起。眼前这一切,竟使我感叹不已,一首唐诗成全了一座寺庙,而一座寺庙的命名竟因一个诗僧而起,实乃世间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