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辞手法(Rhetoric Techniques)系列之五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2013-10-07 13:24:17)
标签:

英语教育

英语专业

英语写作

修辞手法

词义修辞格

分类: Writing

修辞手法(Rhetoric Techniques)系列之五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是修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被分为四大类:词义修辞格。如明喻、反语、委婉语等:结构辞格。如平行结构、对照、层进、倒装、反复等:音韵修辞格。如头韵法、拟声、元韵等:其他修辞格。如顿呼、仿圣经语。词义修辞格是修辞格四大类之一。

 

 

1含义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 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zeugma, contrast 等。

 

 

2例子

A. similemetaphorallusion

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其本体和喻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英语 simile 的比喻词一般是 like, as(……as)等, 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像""仿佛"等。例如:

They are like streetcars running contentedly on their rails.

这些人犹如街上的有轨电车, 满足于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如:

1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经验为智慧之母。(隐喻)

2She is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 她在掉鳄鱼眼泪。(借喻)

3 Mark my words, the first woman who fishes for him, hooks him.

瞧着吧, 不管什么女人钓他, 他就会上钩。(拟物)

比喻修辞手法主要涉及形象。人们生活在自然界,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比喻,就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常见喻体相同的还有Footnote(脚注)、 Harelip(兔唇)等。当然,比喻形象往往打上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某些英语喻体形象会让中国读者不知所云,如英文 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 "象戈丹人一样明智")就让人费解。其实戈丹是英国的一个村庄,相传那里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蠢笨无比"。类似的例子还有:

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 (不是"像贼一样厚"

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 (不是"像山一样老"

The ship plows the sea. 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不是"船在犁海"

Allusion与汉语的暗引相近似。其特点是不注明来源和出处,一般多引用人们熟知的关键词或词组,将其融合编织在作者的话语中。引用的东西包括典故、谚语、成语、格言和俗语等。英语引用最多的是源出《圣经》故事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和那些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等。例如:

1Grammar may be his heel of Achilles.语法是他的大弱点。(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勇士。除了脚踵处,他身上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2The project is an economic albatross from the start.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摆脱不了的经济难题。(Albatross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中的信天翁,它被忘恩负义的水手杀死后,全船陷入灾难中。)

 

B.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Metonymysynecdoche_1antonomasia都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它们大体上相当于汉语的借代(分为旁借和对代两类)。如Crown(王冠)可喻指君主、王权、王国政府等;doll(玩具)可喻指姑娘、宝贝等。再如:

1The baby was brought up on the bottle.

这个婴儿是喝牛奶或羊奶长大的。(metonymy——用奶瓶代奶)

2Some mute inglorious Milton here may rest.某个沉默的、无名诗人也许在此长眠。(antonomasia——用米尔顿代诗人)

Transferred epithet是采用表示性质和特征的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来修饰、限定与它根本不同属性的名词。这种修辞手法能与汉语中的移就基本相似。例如:

The doctor's face expressed a kind of doubting admiration. (用"疑惑"修饰限定"钦佩")医生的脸上流露出钦佩而又带有疑惑的神情。

 

C.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personification与汉语拟人完全相同,就是赋予物以人的言语属性。这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读起来使人感到特别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例如:

Words pay no debts. 空话还不了债。

Hyperbole与汉语的夸张完全相同,都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感受,抒发强烈的感情,通过故意夸大事实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His words made my blood freeze. 听了他的话,我的血都快凝固了。

 

D. irony; euphemismpun

Irony的含义比汉语的反语广泛。它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 situational irony。后两种已超出一般修辞格的范畴,这里不作详细介绍。Verbal irony与汉语反语的特点完全相同,也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一般需借助于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才能被正确理解。在多数情况下,irony可以译成汉语的反语。例如:

She talked about great people as if she had the fee-simple of May Fair, and when the court went into mourning, she always wore black. 她一开口就是某某勋爵某某大人,那口气竟好像她生来就是贵族。宫里有了丧事,她没有一回不穿孝。

Euphemism就是用转弯抹角的说法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话,把原来显得粗鲁或令人尴尬的语言温和、含蓄地表达出来。这在汉语中叫委婉语。例如:

sanitation engineer替代garbage man(清洁工)

the disadvantaged替代the poor(穷人)

industrial action替代strike(罢工)

Pun与汉语双关一样,就是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是隐含的,并且以隐含的意思为主。恰当的运用这种手法会使语言生动有趣,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pun 和汉语的双关语都可以分为两类:谐音双关(homophonic puns)和语义双关(homographic puns)。前者是利用词意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构成。后者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来构成。虽然pun和汉语双关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多义词也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例如:

What does that lawyer do after he dies?--Lie still. 那个律师死后干什么?——躺着仍说鬼话。(注:lie躺,撒谎;still安静地, 仍然)

 

E. oxymoron; zeugma; contrast

Oxymoron(矛盾修辞法)与汉语中的反映辞格类似,都是将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衬,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矛盾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常见,但在汉语中很少见。如:sweet sorrow 忧喜参半 (不是甜蜜的悲伤) proud humility 不卑不亢 (不是骄傲的谦卑)

Zeugma(轭式搭配法)是用一个词(动词、形容词或介词)与两个以上的在意义上不相干的名词搭配。它用词简练,饶有风趣,与汉语的拈连在性质上完全一致。例如:

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

她对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Contrast和汉语的对照在修辞格上是完全相同的,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件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放在一起,在比较和衬托之中突出不同事物的矛盾性,例如: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合则存,分则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