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去”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2008-08-30 00:23: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旧时帚 |
“蹲下去”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对当前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文章摘要:
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其他一切新理念的前提。
人们常常用“站着”和“蹲着”来形象地比喻在不同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所处的位置。
第一种,教师是“站着”的。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认为自身是教育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知识、能力都是高于学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只有接受和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容易导致教师权威中心主义。
第二种,教师是“蹲着”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值得提倡。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有部分师生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儿童中心主义。
本文探究的是当前师生关系的几个误区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持有的“姿态”。
关键词:“蹲下去”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几个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随着“师生之间要民主,要平等”这一思想的深入人心,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建立。但也有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肤浅地理解“民主”和“平等”的含义,或者似是而非,或者矫枉过正,步入师生关系的误区。
1.身体蹲下去了,但精神没有蹲下去。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师生之间应该民主和平等,但在潜意识里却并没有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而是把这种平等看作是教师给予学生的,并期待得到学生的回报。青年教师小A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学老师。
小A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任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参加过市里的语文培训班,平日里也爱看些教育类的报刊和书籍,受到了一些新理念的熏陶,对教育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尝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这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他常常和学生在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一起讨论某一道习题。他和学生在日记本上真诚地交流各自的情感和思想。他在星期天和学生相约出去郊游。每到下课时间,他的身边总是围满了学生,他也以此自得。
有一次,小A老师理了一个发,是平顶。学生见了,都围上来打趣,其中一个叫他“鳄鱼头”,他当时便板下脸来,觉得学生不知好歹。
又有一次,学生见小A批作业很快,便在作业本上写了“小A是个大坏蛋”几个字,想试试小A能不能发现。结果小A老师雷霆大怒,觉得学生这个玩笑,实在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觉得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回报,于是便把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通,并请全班同学以“尊重”为题,写一篇习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小A老师并没有把学生看作与教师完全平等的人,而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作是对学生的恩赐,并渴望得到学生的回报。一旦学生的表现并不是他所期待的时,他便自然而然地又摆出了师道尊严。也就是说,小A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表面是民主与平等的,实质上小A老师还是把自己看作是高于学生的。正因为他把自己看作是高于学生的,所以他不能容忍学生与他之间的玩笑。
像小A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一线有很多。他们比起传统型的“高高地站着”的教师而言,已经要进步得多。但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也是虚假的平等。他们在努力开创新型的师生关系,但骨子里的师道尊严已经根深蒂固。这样的“民主与平等”,有时会给学生矫情的感觉,对学生的伤害也是难以预料的。
2.自以为蹲下去了,其实并没有蹲下去。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个节目,一个挑战类节目。节目的内容是为爱婴学校招聘员工,有三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应聘。
其中有一轮测试是这样的。主持人提供了三样物品,一个高跟鞋,一个扫帚,一个水壶,然后问三位应聘者:“如果你们是小孩子,你会选择哪一个做玩具,怎么玩?”第一个选择了高跟鞋,说是可以穿着它走来走去,跟妈妈一样。第二个选择了扫帚,然后一口气讲了扫帚的六七种玩法,比如可以用来当马骑,可以结成辫子披在肩上,可以做成孔雀开屏的样子等等。第三个选择了水壶,说是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可以拿它去邻居家讨吃的,水壶的外面是圆的,儿童会对这个感兴趣,会去摸它敲它,水壶是光滑的,儿童对光滑的东西有好奇心等等。
专家点评的时候,选择了第二个应聘者。在解释的时候,专家说,对儿童来讲,想象力越离奇越好。第一位把鞋子穿来穿去,这本来就是鞋子的功能,想象力不够。对第三位,专家也提出了意见,认为她是站在成人的立场来揣摩儿童心理的,老想着儿童可能的反应。只有第二位,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来思考问题的,来设计怎么来玩。
当时,我以为,专家的话肯定是对的。
然而,第二天,我亲眼看见我儿子穿着他外公的靴子,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很满足的样子。从这一点来说,第一个应聘者完全是对的。专家自以为了解孩子的心理,然而不是说自己以为从儿童的眼光出发,就真的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了。
这个专家只是从他所希望的儿童的眼光出发,认为儿童的法应该越离奇越好。其实,儿童的想法可能是非常朴实的。
有些教师也像这位专家一样,嘴里说着“我的学生认为……”“孩子们喜欢……”,实际上说的却都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是借学生的名义在“假传圣旨”。我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比前一种更可怕。因为这一种所谓的“民主与平等”更具有欺骗性,甚至连当事人自身也还被自己的言语和思想所蒙蔽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不能发现问题就不能反思。不能反思就不能成长。在教师的飘飘然里,他可能听不见一点儿其他的声音。
3.蹲下去,却忘了站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