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拿狗血充鸡血的病态自嗨

文/芳菲小猪
当锤子手机打着情怀的旗号出来卖而且价钱却越来越贱之后,我们都知道所谓回忆、所谓青春其实不过是把钱从我们腰包装进他们腰包的一种手段。不管是致青春还是合伙人,不管是同桌的你还是怒放之青春再见。导演们都是拿着狗血的剧情却愣装大瓣蒜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沉浸在疯狂的自嗨中不能自拔。原以为,《匆匆那年》找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王菲来唱歌,至少也得给我们一个女神一样飘然若仙的人生感悟,不成想,最后还是拍成了匆匆爱他吗哪年哪年吧的一地鸡毛感。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槽点实在太多,以至于让本猪观影过程中屡屡想吐,好在残存的一点儿不能太麻烦清洁工的公德心作祟,这才无奈忍住。走出影院,早已将烂片儿捣烂绞碎忘了个干净,但每每想到这些青春怀旧情怀影片的编剧导演甚至原作者的依旧拿着自己的变态心理荼毒观众,如“来福灵”般的正义感奔涌而出,实在逼不得已不吐不快。
首先,不知道为什么,凡是此类影片,谈一场恋爱就必须刻骨铭心。对于这样的论调,着实让人蛋疼。不管是柯腾沈佳宜、林一周小栀、马路李爱、郑薇陈孝正还是方茴陈寻,在校园中的一段失败恋情居然能让他们都后悔不迭从此患上爱无力症。可问题来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情圣?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次爱,每次投入的时候几乎都是真诚的,就好像王菲和窦唯离婚了之后,嫁给李亚鹏就不幸了么?现在女神和霆锋不也旧情复燃打得火热呢么?谁特么告诉你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回锅次爱情就不纯洁不深刻了呢?拿着自己都不相信的世界观还舔着脸去骗观众的眼泪和共鸣,这样的电影尼玛也能叫真诚?
其次,追女神的男神或者屌丝必须会一样乐器,如果不会弹琴就必须会口琴手风琴,如果不会各种琴就必须会唱歌,不会唱歌至少也能给女神写歌……这样的情节设定实在可笑的很。不由得让人怀疑在这个段子、笑话、视频创意在微博朋友圈里互相疯狂剽窃的年代,哪儿来的那么多善于原创的文艺逼青年。说白了,导演就是在用这些唱歌跳舞,来掩盖自己的不好好学习、粗鄙与没文化罢了。
再次,类似影片中,男神女神屌丝木耳们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失败的考试经历来修饰彼此之间有多么的相爱。因为沈佳宜为了柯景腾没考好,所以周小栀就要为林一没考好,陈寻就要为方茴没考好……高考嘛,紧张,没考好正常。但电影总用这手段,有劲么?更何况,因为方茴答错了一道13分的题,陈寻就为方茴少做一道13分的题,这事儿本来也不科学啊!能不能进一所大学和填报志愿有关,难道说非要分数一样才能进一所大学?编剧你有基本常识么?导演你们都是高中肄业没参加过高考是么?
还有,只要这样的影片必须有献身初夜打胎的戏份,而且肯定打了胎之后女主角要哆哆嗦嗦颤颤巍巍一副博人同情的可怜相,甚至还可以来个大出血之类的增加悲剧色彩。我就擦了,你们这么设定,大铁棍子医院的捅主任答应么?三分钟无痛人流答应么?XXXX妇科医院答应么?你们想体现女主角年幼无知不是错,但是你们自己都嫩么大岁数了拍个片儿还把自己的年幼无知拿出来现眼就不对了。
当然,《匆匆馁年》也是绝对不会错过女神遭受爱情挫折之后祭出的最大法宝的——那就是:出国!自打咱们加入了wto以后,出国可能也是太容易了,所以但凡遭遇一点挫折,电影里的主人公都要出国思考人生,就好像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都不够他们思考人生了一样。方茴出国了,李爱出国了,苏梅出国了……照女神们这样的出国速度,现在国内的姑娘只能剩下黑木耳和土肥圆了。我拜托你们这些作者编剧和导演,拿出点专业精神ok?除了出国你们还能想点其他的装逼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