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对动物的爱一样没有国界

标签:
战马斯皮尔伯格反战人文田园英国凡尔登绞肉机芳菲小猪国界娱乐 |
分类: 娱乐评论 |
在没有看这部《战马》之前,本猪就知道一件事,这部“斯皮尔胳膊”的电影在中国注定火不了。而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它没有炫酷特效,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无限的幻想,更没有漂亮的男主角耍帅……最主要的,是中国没有高素质的电影观众!中国的观众,喜欢的是《爱LOVE》《失恋33天》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没有人乐意为电影思考,因此,对引进的电影也往往只迷恋所谓的“大片”,普遍缺少人文情怀,又喜欢无脑的一帮哄……所以,从哪个角度来看,《战马》都不可能卖座。
不过,虽然该片不会卖座,也不会有多少人乐意点击这篇影评,但是本猪还是要写。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种本猪也割舍不了的田园情怀。首先说,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很特别——War Horse,如果是我,宁愿把它的中文翻译为《马与战争》,就好像《老人与海》那样的句式。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战马”。因为看过影片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个战马的故事。也没有把马塑造为战争中的英雄,所以这个片名——就透着译者的浅薄和愚蠢。
而说到故事,一个愚蠢的瘸腿老农为了尊严花高价拍到了这匹赛马……长长的马腿,桀骜的性格,让这马压根就不适合耕地。并且,还因此得罪了地主。于是被逼租。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这匹马要开垦出一片荒地。老农的儿子自告奋勇,循循善诱,再加上马儿的聪明,终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马儿将荒地犁了出来。然而,战争来了,暴雨又让老农的地颗粒无收,因此,只能把马卖给军队做“战马”——男孩和战马就此分离。
不过,幸好买到了战马的军官也很爱马。对待马儿简直比男孩还好。可惜,在一次伏击中军官战死,马儿被俘。而这,也是战马作为“战马”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亮相。在此之后,战马便成了苦役,和普通马再无分别。而男孩听到了战马丢失的消息,愤而参军,誓要找回自己的马儿。最终,可想而知,结局是他成功了……就是这么个故事。
不过,在这个故事中,战马辗转反侧,多次变换主人。军官战死后它被德军俘获,被两个爱马但是“开小差”的德军逃兵偷跑,躲进了风车中。然而那两个逃兵被捕,于是战马又落到了风车主人的小孙女手里。然而,小女孩骑着战马又被德军俘获,这次战马落到了炮兵手中,开始拉炮车,弄得满身伤痕,幸好德军的那个养马人也很爱马,对战马照顾有加,在战败之时,甚至还放跑了战马。
然而,遇到了坦克的战马慌不择路,慌乱中误入铁丝网阵,被铁丝牢牢挂住,奄奄一息……这时,德军和协约国军队都发现了在两条战壕之间的这匹战马。认为它能生存便是“奇迹”,因此都派人去解救,于是搞笑的画面出现了,对立的两支军队中的两个士兵,为了解救战马,居然在阵地中彼此合作,一同用老虎钳解开牢牢套住战马的铁丝网,并且,最终协约国一方还以“掷硬币”的方式赢得了战马!
可以说,这一段画面,才是影片的精髓。因为通过这个场景,斯皮尔伯格让观众明白了战争的可笑——就好像德国兵说的那样。我们两方的这场战争没有胜者,但你带走了一匹马。而经历了一战“凡尔登绞肉机”的士兵,恐怕才最清楚战争的本质,那就是死亡。除了死亡,别无其他!然而,这种死亡本可避免,为什么?看看战马就知道了。
战马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欢迎,这种欢迎不分国籍,没有男女老幼之别。因为它是个漂亮的小马驹,所以人见人爱。即便是当我们因为利益、矛盾、冲突而发动了战争,出现了敌我之分的时候,对战马的热爱却仍旧一样。而这,难道不是对战争最有力的嘲讽么?战争,往往是因为贪嗔痴,因为有分别,然而爱、人性与感情,却是所有人类共通的。在这一点上,整个人类都没有分别。
不仅如此,影片在感情的拿捏上也非常精准。始终处于让你感动却不让你流泪的边缘。无论是马儿犁地时,还是它主动代替那匹黑马去拉炮车,甚至最终看着黑马死去的时候……都能引发很大的共鸣。而且,这部电影绝不苦情,当小女孩用胡萝卜引诱它跳过横杆的时候,它学着小女孩的模样走过低矮的横杆那一幕也直戳观众的笑点。
而当男孩骑着马儿回到家中,与母亲和父亲先后深情相拥之时,一种劫后余生的快感似乎也涌上了我的心头。那片农场,那只呆头呆脑的鹅,还有那简陋的房子,破败的仓库,沉重的铁犁,还有那黄昏的火烧云,一切的一切,不光是男孩回到了家,似乎就好像我们每一个观众,也都回到了家一样……
文:芳菲小猪(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