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被长春藤名校录取?
——大学申请,申请者与录取者的博弈
文:吴靖
伴随着秋风,一年一度的美国大学申请季节再一次来临!又一批学生和家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申请大军。明年的春风里,谁将进入长春藤名校的法眼,成为命运的眷顾者、幸运儿?
最近,朋友们一直在讨论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中国高中生们,究竟是在美国读高中更有优势还是在国内读高中更有优势?其中免不了谈论的就是申请材料的包装、成绩的包装等等,同时不可避免的谈到了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如何的火眼金睛,识破申请中的“假象”。因此,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诚信与种种道德问题……
事实上,尽管我们知道的许多优秀的美国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离家近、省钱、某个自己喜爱的专业项目,甚至某个喜爱的球队)放弃了排名更好的大学,而就读了看来很一般的大学。但是,和我们中国人一样,美国也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有名校情节,也有很多家庭有精英梦想。因此,在美国的校外,也有无数的家庭,为自己或儿女的名校梦、精英梦而忙碌着。只不过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忙碌的内容也不同:华裔的后代,忙着学AP、数学竞赛,或者忙着学钢琴……;而美国的家庭,忙着带孩子去打球,忙着做义工,忙着做许多我们没有想到过的或者不屑去做的事情……无论怎样,目的却是共同的——进军长春藤!
同样,说到申请包装问题,在美国,也是有专门的升学指导顾问来负责指导和管理你一切与升学相关的事物。朋友们这几天的讨论,让我想起了以前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翻腾很久,终于给找了出来,附在了后面——发现居然是刘雍写的。文章里很详细的描述了名校申请者的“包装”与大学录取委员会的“反包装”。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名校的申请过程,实际上就是申请者和录取者之间,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博弈的过程!
当你看了以下很有意思的附文,我们不得不相信:归根结底,即使你经过精美的“包装”,大学录取委员会,还是能够在你所有的申请材料中,发现什么才是真实的你?有潜力的你!如果这真实的你,有潜力的你,恰恰是他们想要的,那就会像宝贝一样赶快揽入怀中。但很多学生很茫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我?我也不知道我的潜力在哪里?而这个时候,一个有经验的升学指导顾问能做的,就是帮助你真实的呈现出属于你的光彩,而不是把你包装成一个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高大全”!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这样讲诚信的国家,好的“包装”不是在申请的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申请的三到五年前就开始了。为了进名校,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投其所好的为冲入名校,准备自己的“装备”。但并不是说,这种准备是虚假的,孩子们在这个准备的工作中,确实认识了社会,提高了能力,他们真的在这种历练中变的更加优秀了。因此,这种“包装”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包装,它真的提升了你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包装”与“做假”完全是两个概念!而这个时候,升学指导顾问,实际上是你的成长顾问!
附文:
每年到了四月一日,许多美国学生都紧张得要死,尤其那些「拔尖」的优等生,更是坐立难安。
这并非因为愚人节,而是由于长春藤盟校的录取通知,应该在这一天寄到。
不像一般考试,只要对照公布的标准答案,就能知道自己得几分。长春藤盟校录取的方式没人摸得清。有人猜成绩好、体育又特别棒的必定录取。但是有一年兄弟二人同样是史岱文森高中的顶尖学生,同样的分数,又同样是游泳校队的队长,前一年哥哥进了哈佛,后一年弟弟却没进。据说原因是前一年有了哥哥就够了,后一年游泳队不需要新秀,所以免了。
当然也不见得全如此,因为只要你拿了奥运金牌,多半能轻松进哈佛。
也有人猜是以SAT为准,但是史岱文森高中有考满分的学生没进,却有中等成绩的进去。据说长春藤盟校都有个分级的标准,譬如两千四百分是满分,两千二以上为一级,两千到两千二是一级,所以同一级当中,上下能有两百分的差别。
以学校成绩为准吗?又不见得!因为美国高中为了「护送」孩子进大学,分数多半给得高,九十五分以上很平常。
长春藤名校当然知道,所以他们早备有档案,某校来的减三分,某校来的可以照实计算,某校来的又可能减十分。好比知道大减价的商家,事先既然已经加了价,买家看折扣时,便偷偷有个「算计」。
但是他们怎么算也算不到全国,所以一些小地方小学校的好学生就占了便宜──看看,平均九十八,又是第一名,于是录取。
据说他们这样作也有个目的,就是为学校注入偏远的「新血」,并减少城乡差距。希望因此使那小地方的人增加自信,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同样的道理,一个贫民区的黑人跟富人区的白人,就算成绩一样,课外的表现也差不多,如果二选一,长春藤名校八成录取那个黑人。而且因为他穷,非但给他全额奖学金,还另加生活补贴。
长春藤盟校有一堆亿万富豪的校友捐款,他们不缺钱;又有一堆成绩棒得难分高下的学生,所以多半不按成绩发奖学金。当然先选可怜又肯上进的学生。
问题是,中国人怎么办?也加分吗?
对不起!东方脸孔已经塞满校园,能不减分就不错了。所以有传言,碰到亚裔,先扣三分,目的是维持校园种族的平衡。
他们当然要维持平衡。多民族的国家,未来不能只由一个种族治理。更重要的是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他们潜在有个理想,就是培育出最能影响世界的人才。
所以如果你是阿拉伯的王子、英国皇室的贵冑或政府高官的公子,都是首选。尤其阿拉伯的王子,只怕根本不必看成绩,一见出身,已经雀屏中选了。
你能骂这些长春藤盟校大小眼吗?
要影响世界,就先影响下一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美式的民主思想,然后放这批英才回去,好像对付癌症的杀手细胞,从骨子里改变,多棒!何况这些含金汤匙出生、用金碗吃饭的王公贵冑,改天一高兴,捐母校几千万美金,岂是一般人能比的?
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一般人。
一般人跟一般人争,除了比成绩,只好使自己变得「不一般」。
于是你会发现,美国有专门为高中生包装的行业。要进艺术系吗?为你租场地、印请帖、开画展。要显示音乐才份吗?为你租音乐厅、印海报、写评论。要写申请大学的论文吗?为你找专家代笔,写得文情并茂。
据说因为海外学生能加分,还有「包装公司」教人怎么「出去」一段时间,换个身分申请。
也有些家长和老师,找各种比赛,让孩子参加,甚至帮着搜集资料、写论文。这招还真管用,因为历届「西屋」和「英特尔」得奖的学生,多半会被哈佛录取。
不过也别把那些长春藤名校看扁了,你有「作手」,他们就有「鹰眼」。据哈佛大学入学部的人在新生家长会上说,为了过滤申请书,透视其中的「学问」,哈佛特别多聘了三十位专家。
你英文写得棒透了,好!他们立刻调出你SAT作文的卷子出来对照。你参加了一堆「科学营」、「天才营」,也好!问题是请你看看,来申请的人参加了多少营?放在这一群削尖头的学生里,那能算什么?
大概三四年前吧!有一天我跟儿子聊天,谈到「不知哈佛是怎么挑学生的。」
儿子一笑,说他也弄不清。只知道当年他们看上他在高中为环保拍的短片、为学校歌剧作的曲,又看到他以中文发表的文章。结果他虽然没修一科AP(高中修的大学课程),也不见得在校前三名,却录取他了。
「妙的是,他们看上我的,正是我今天在做的,是我从小就自己喜欢的。你们没推我去拍短片,还怨过我花太多时间在歌剧上。但是一直到今天,我还在拍片、还在办演出、还在当杂志主编,也还在作曲。」我的儿子笑笑:「可见,哈佛很会看,不看你『作』出来的,而是看你未来能做些什么。」
附记:
美国的《普林斯顿评论》将全美一千五百多所大学依照录取的难易程度,从六○到九○分排列。顶尖名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九十九分,最普通的学校为六十分。他们并且列出一个公式,让高中学子们自己估算可以申请进入怎样的学校。
这公式很有意思,它尤其可以见出那些顶尖名校评分的方法,可能不全正确,但多多少少见出成绩、体育、课外活动、家世、SAT、学校、科目、论文写作和种族,对入学评分的影响。以下列出来,供读者参考:
「综合素质」总分=以下各项相加
就读的高中(0──4分)
课程难度(0──21分)
(比如AP课程、荣誉课程----博主注)
年级排名(-1──3分)
平均成绩(0──16分)
SAT成绩(6──25分)
(
只占录取总分的1/4?不过,能拿的也别丢——博主注)
全国荣誉学者(0──3分)
申请论文(-3──5分)
推荐函(-2──4分)
课外活动(-5──30分)
种族多元化(-3──5分)
体育活动(8──40分)
(
居然占录取总分的近1/2?——博主注)
超级录取(你是王公贵冑子弟或大名人等不凡的出身)(40分)(
这也与我们关系不大!——博主注)
教练点名(5──10分)
家住偏远(3分)
父母因素(5──8分)
多元化(3──5分))(
只占这么少,不过还是要拿分啊!——博主注)
(摘自《读者》2008年第2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