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罐”的巧用——踩高跷教学案例
(2010-08-10 21:49:55)
标签:
教学案例杂谈 |
分类: 它山之石 |
案例背景:
案例描述
一、以导激情:与“高跷”建立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巨人走路”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
1、
二、以导激思:激发学生积极想像、创造、开发高跷的健身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生成了以下一些游戏方法:
1、老师问学生,你们还可以怎么进行踩高跷走路呢?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两人合作一人踩一脚走、一人踩一人扶着走、单独两脚踩着走、单脚踩着走等等。
2、
3、在踩高跷的基础上我们能用高跷进行各种走跑的游戏吗?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教师充分运用这些通过学生想象设计的生成的资源,开展了个人表演、同学比赛、小组展示、集体模仿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充分展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走、跑、跨游戏综合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小组设计的是飞跃水潭、急转弯、以你为目标绕圈、设高度障碍物跨过去……有的小组设计的是穿越小树林,用绳做标志进行“S”练习……还有的小组进行跨障碍的接力等等。
在学生综合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了跨越围墙----穿越森林---钻过山洞的游戏,在这些一定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积极思维得到了激发,学生能及时调整好高跷外侧绳的长度,开展体育各项基本活动的锻炼。
案例的结果
本案例充分开发了“奶粉罐”的巧用,实现一物多用,也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高跷的多种健身功能,师生利用高跷创编一个个富有情趣的体育活动小游戏:从开始踩高跷的游戏—走的游戏---综合游戏等-系列的活动,不仅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同时也克服了学校器材设施匮乏的困难,丰富了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其实上课的时间,学生只学到了“踩高跷游戏”的部分玩法,还有许多的玩法,如小组合作接龙踩等较有难度的方法。通过这次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扩展,从一种活动方法向多种发展。一个奶粉罐可以做那么多的游戏,用类似的易拉罐、小木棒、小毽子等,也可以用来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这样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兴趣必将得到更好的培养,锻炼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的增加和提高,体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案例的评析及启示
一、尊重动态生成的资源,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活力。
在课中充分给学生了自主选择、自我学练、自主创新的机会,安排5分钟学生自创玩高跷的时间,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充分锻炼。如:自玩高跷时,学生想象创造出了十余种的玩法,这都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创设的学习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开展了个体表演、同学游戏、小组合作、团队活动,促动学生思维的绽放,情感的暴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合作体验,动态生成自己的思想、创新自己的动作、提高自身的技能。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在就不一定按部就班的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观察学生的动态生成的活动内容,即时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以此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学练习惯
本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玩一玩、走一走、跑一跑、跨一跨、转一转、绕一绕等活动,以乐增趣,以情激趣,体验玩圈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分组学练、合作探究,创新设计跨越小河、穿越森林、穿过山洞、“S”形走等各种小游戏,在游戏中唤起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在玩中练、玩中乐、玩中育。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使学生会学习、会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反思
体育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沿着何种思路讲授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的教学效果。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无法预设的,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精心的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的着眼点或侧重点应该跳出传统备课仅关注教材的牢圈,由过去的文字式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把思考更多地聚焦在备学生上,让备课更务实、更多元化,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