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奶粉罐”的巧用——踩高跷教学案例

(2010-08-10 21:49:55)
标签:

教学案例

杂谈

分类: 它山之石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教师、学生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体育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踩高跷的开发来源于学生的一次课间活动,在课间及放学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利用一些“奶粉罐”,自发地开展踩高跷的游戏活动,并且轻松活泼、兴致盎然。我深受启发,在一次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讨活动中,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便以踩高跷的游戏为主题,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课中我结合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对素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创编教材,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资源的开发性,努力将新课程理念回归到课堂中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了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性强,同时使教学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案例描述
    本课充分挖掘踩高跷的健身功能,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丰富想像、合作创新,课堂中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场面,实现小小“奶粉罐”带来的功效。

一、以导激情:与“高跷”建立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巨人走路”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

1 巨人走路引入课的学习;

 2、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各种巨人走路的游戏;比比谁走得花样最多?

二、以导激思:激发学生积极想像、创造、开发高跷的健身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生成了以下一些游戏方法:

1、老师问学生,你们还可以怎么进行踩高跷走路呢?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两人合作一人踩一脚走、一人踩一人扶着走、单独两脚踩着走、单脚踩着走等等。

2 学生合作用高跷创造各种走的游戏如扶残疾人过马路、我要长高等等

3、在踩高跷的基础上我们能用高跷进行各种走跑的游戏吗?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的兴趣又一下被调了起来,他们开动脑筋又玩出了带着高跷跑、踩高踩跨过障碍、踩高跷绕圈接力跑等方法

教师充分运用这些通过学生想象设计的生成的资源,开展了个人表演、同学比赛、小组展示、集体模仿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充分展示。

 三、以导激练:在教师的情景的创设下,让学生进行各种走、跑、跨游戏的综合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走、跑、跨游戏综合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小组设计的是飞跃水潭、急转弯、以你为目标绕圈、设高度障碍物跨过去……有的小组设计的是穿越小树林,用绳做标志进行“S”练习……还有的小组进行跨障碍的接力等等。

在学生综合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了跨越围墙----穿越森林---钻过山洞的游戏,在这些一定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积极思维得到了激发,学生能及时调整好高跷外侧绳的长度,开展体育各项基本活动的锻炼。

案例的结果

本案例充分开发了“奶粉罐”的巧用,实现一物多用,也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高跷的多种健身功能,师生利用高跷创编一个个富有情趣的体育活动小游戏:从开始踩高跷的游戏走的游戏---综合游戏等-系列的活动,不仅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同时也克服了学校器材设施匮乏的困难,丰富了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其实上课的时间,学生只学到了踩高跷游戏的部分玩法,还有许多的玩法,如小组合作接龙踩等较有难度的方法。通过这次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扩展,从一种活动方法向多种发展。一个奶粉罐可以做那么多的游戏,用类似的易拉罐、小木棒、小毽子等,也可以用来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这样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兴趣必将得到更好的培养,锻炼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的增加和提高,体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案例的评析及启示

一、尊重动态生成的资源,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活力。
     新课程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 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动态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这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里的具体体现。

在课中充分给学生了自主选择、自我学练、自主创新的机会,安排5分钟学生自创玩高跷的时间,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充分锻炼。如:自玩高跷时,学生想象创造出了十余种的玩法,这都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创设的学习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开展了个体表演、同学游戏、小组合作、团队活动,促动学生思维的绽放,情感的暴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合作体验,动态生成自己的思想、创新自己的动作、提高自身的技能。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在就不一定按部就班的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观察学生的动态生成的活动内容,即时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以此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学练习惯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一个重点就是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充分给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学练、自主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我要学,同时加强合作交流、研究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个体、小组、团队活动中,实现充分感悟、充分体验、充分锻炼,而不是单一的教师令行禁止。

本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玩一玩、走一走、跑一跑、跨一跨、转一转、绕一绕等活动,以乐增趣,以情激趣,体验玩圈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分组学练、合作探究,创新设计跨越小河、穿越森林、穿过山洞、“S”形走等各种小游戏,在游戏中唤起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在玩中练、玩中乐、玩中育。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使学生会学习、会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三、合理开发体育器材资源,丰富体育的教材体系
    新课程标准精神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尽量开发一切可以使用的体育器材设施资源,开发其多种功能,使体育课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让学生从中享受各种体育活动的愉悦。其实体育设施的资源是比较容易开发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目标为核心,合理地开发、整合多种资源。我们往往可以采用一物多用,一物多练,自己开发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器材,与体育器具结合,合理搭配,那些良好的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受学生欢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

体育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沿着何种思路讲授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的教学效果。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无法预设的,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精心的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的着眼点或侧重点应该跳出传统备课仅关注教材的牢圈,由过去的文字式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把思考更多地聚焦在备学生上,让备课更务实、更多元化,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距省只剩6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