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教学案例
(2010-08-09 10:56:15)
标签:
教学案例杂谈 |
分类: 它山之石 |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舞龙”,对于整堂课的教学颇有感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练,畅所欲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善导”,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生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舞龙”吗?
生:看过
师:在哪里看过?
生:在电视上、街上……
师: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喜欢“舞龙”呢?
生:在庆祝节日、在街上……
师:端午节快到了,学校将要组织一支舞龙队来庆祝节日,同学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教同学们怎样舞龙?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导入了新课,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师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对舞龙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回忆一下你们见过别人舞龙,他们是怎样持龙杆,前面有障碍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过障碍的。候一想。
生:学生相互讨论,各小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提示、观察。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摸索,小朋友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好方法。现在就用自己的方法做一下展示,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舞得最漂亮。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展示,教师再组织队员向练得较好的队伍学习。
(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动作方法,为学生智力的开发,创造思维的形成创设了宽松的氛围。)
片段二:
游戏:赛龙舟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大家进行赛龙舟,想参加吗?
生:想
生:(疑问)老师,这里没有海怎么赛龙舟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真好,老师今天 要组织一场不一样的赛龙舟,老师给同学们一条小船(体操垫)和两根竹筒(长一米左右)我们来比岸上赛龙舟,同学们五个人一个小组,必须一个人在船上,大家想丰收怎样利用这两根竹筒船划向对岸?
生:相互交流、讨论、分工。
师:宣布游戏注意事项
生:进行比赛
师:通过这一次练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 怎样将船以最快的速度划到对岸?
生:船上要选一名轻的队员坐在船上,减轻重量
生:分工要明确
生:两根竹筒要平行,保持距离……
师:总结刚才的经验,我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继续比赛,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加以评价鼓励,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提醒注意安全。)
师:今天 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我们学会团结,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
生:遇到问题要冷静,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生:……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对体育活动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本堂课及与会老师的评课,我归结以下四点:
一、
体育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培育,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舞龙”和“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战胜自我、战胜对手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信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组织纪律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得到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这不仅是一个精彩的体育课,更是一节品德课,结束本堂课时,我问学生你们学到什么?我以为学生会说“舞龙”和“赛龙舟”,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说学会了团结、学会合作。这不就是我本课的宗旨吗?
二、
充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
从增强学习自信心入手,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为前提是本案例的又一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师要“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本案例中教师不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身份,既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提出自己的建议,激活封存在每个学生意识中的记忆并开启学生的心智;又是一名促进者,在各组之间“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制定出活动方案;又是一名合作者,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像一个大朋友参与课堂,崇武中心陈群老师评课时说:“该教师上课过程中不时用激励语言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说明教师还是一名激励者。”总之,教学中教师要
四、
与会教师在评课时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特有的示范作用,示范是教学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教法。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还可提高警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舞龙”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一小队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模仿,本课中教师一直在强调学生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怎样做。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忽视了示范的作用,试想如果当时在课中让学生出来展示,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分析,经过纠正进行练习,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