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着护城河 远眺山陕会馆
站在京杭大运河聊城西岸拍下这组画面时,已是年上夕阳西下的时光,河水泛着晾意,岸边潮气细润,我努力以一个异乡人找到家的感觉,感受着那逝去的车马人流与市井的繁华,搜寻着两岸古往今来的变换莫测的风云历史气息,看到的会馆里满是山西商人昔日的辉煌.历数山西商人过去的会馆可见历代商人巨贾的富足,至少在这条运河上现在有史可载可看的会馆还不多,在苏州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晋商会馆已挪做昆曲博物馆,算是保护下来很不错了,不知可感还是可叹,徽商依然,而今天的山西商帮何在?恐怕只有往日乡亲成追忆.
“ 聊城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以吾乡之商贩云集,而太汾两府尤多。自国初康熙间来者踵相接,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号曰‘太汾公所’。”(
清朝人李弼臣的《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记载)太汾公所便是山陕会馆的渊源,当山陕商人多得连太汾公所也不能容纳时,山陕会馆就应势而起了。
据资料载:
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会馆开始兴建,在会馆复殿正堂的脊檩上至今仍保留着“乾隆八年岁次癸亥闰四月初八日卯时上梁大吉”的朱墨文字,南间脊檩上还用朱笔写着山陕工匠的名字——梓匠(即木匠):赵美玉、常典;泥匠:孙起福;油匠:李正;画匠:霍易升;石匠:李玉兰。北间脊檩上写着会馆住持张清御和山陕经理等18人的名字。会馆的兴建让山陕客商兴奋不已,他们感慨会馆是一处“以敦亲睦之谊,以取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的好地方。1845年第五次重修,聊城知县李正仪为此写了碑文:“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聚集其间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矣。”在会馆里的山门、戏台、钟鼓二楼,都渗透着乡情乡思.
在山东聊城知道山陕会馆的人不少,我们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这个弥漫着浓浓乡情的处所,直到关门才慢慢步出会馆大门,坐在河对岸仔细端详评判,可惜光线太暗了,拍照画画都不理想.我想过去的乡人如我们今天一般出门也喜欢住家乡的办事处,那会没有杀熟一说吧?面对冷冰冰的古建筑,面对这些凝固的远古的音乐,总是浮想联翩:但愿今天也多些温心的乡亲乡情,少一些铜臭.

正门

戏台一角

夕阳里的后院

会馆前院一角
听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