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镇旅游市场分析
(2009-05-02 00:24:26)
标签:
文农旅游 |
第二章 古镇旅游市场分析
2.1 古镇客流量分析
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年开展旅游事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与此同时,西部的丽江大研古镇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逐渐为游客所关注,1997年“申遗”的成功更使其名声大噪,并迅速跻身古镇旅游开发的前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周庄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2002年,周庄接待游客263万人。乌镇于2001年起正式对游客开放,同年接待游客数达78.9万人次。
附表2.1: 江南古镇年游客流量表(单位:万人次)
古镇/年份 |
1997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周庄 |
|
125 |
150 |
208 |
263 |
181 |
260 |
265 |
350 |
朱家角 |
|
|
|
106 |
|
|
60 |
100 |
|
乌镇 |
|
|
55 |
78.9 |
185 |
|
200 |
215 |
220 |
西塘 |
0.5668 |
|
15 |
58 |
87 |
|
120 |
120 |
|
南浔 |
|
|
20 |
|
|
|
50 |
248 |
|
木渎 |
|
|
|
|
20 |
35 |
49.42 |
65 |
80.3 |
同里 |
|
30 |
87 |
125 |
151.1 |
96.4 |
300 |
220 |
250 |
从上表看到,西塘97年开始对外旅游开放,当年仅5668人次,到2000年就达到15万人次,到2002年就达87万人次,到2004年就达120万人次。
乌镇1999年开始旅游开放,2000年达55万人次,到2002年乌镇取得国家级4A级风景区后就达到185万人次,至2005年就达215万人次。
同里自99年开放时游客仅30万,2001年就达125万,2007年已近250万人次。
朱家角2001年因为APEC会议达到106万游客,之后游客在100万左右。
综上表可看到各江南古镇旅游开放吸引了大量的人气。而由于2003年的SARS对古镇旅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周庄、同里的游客同比都有下降。
附图2.1:周庄同里乌镇年游客量柱状图(纵轴为游客量:万人次;横轴为年份)
旅游开放不仅带来了人气,更为当地带来了收益,古镇旅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门票收入。
附图2.2:周庄2001-2004营业收入柱状分析图(万元)
以周庄古镇为例, 2002年为旅游鼎盛年,主营收入最高,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所下滑,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虽有恢复性增长,但净利润却止步不前,主要是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过高。
2.2 旅游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古镇
2.2.1记忆的古镇
2.2.2怀旧的古镇
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乃济指出,以“自然(Nature)、怀乡(Nostalgia)和涅磐(Nirvana)”为主题的“3N”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趋向。而古镇则拥有“3N”旅游的全部元素,尤其Nostalgia,是其它景点难以具备的。因此,一个怀旧的古镇,是市场所需要的。这种怀旧不仅是记忆中的人或事,而且还包括历史长河中发生的让人追忆的人或事。
2.2.3淳朴的古镇
2.2.4宁静的古镇
长期生活在纷繁嘈杂的都市里,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烦躁厌倦感。于是,找个宁静的古镇,感受一下古镇的入夜隐约的犬声、黎明此起彼伏的鸡鸣,比起都市车水马龙的嘈杂,应该是另一番享受。
2.2.5休闲的古镇
2.2.6 体验的古镇
2.3 哪些人群需要古镇旅游
2.3.1 从知识结构来看
2.3.2 从年龄结构来看
2.3.3 从客源的地理分布来看
2.4 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规定,法定节假日已由原来的10天调整为11天,同时,着重推行中国的传统假日,如端午,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
附表2.2:国家法定假日调整表(单位:天)
法定节假日 |
总天数 |
元旦 |
春节 |
清明 |
五一 |
端午 |
中秋 |
十一 |
|
原定方案 |
10 |
1 |
3 |
无 |
3 |
无 |
无 |
3 |
|
调整方案 |
11 |
1 |
3注1 |
1注2 |
1 |
1 |
1 |
3 |
|
备注 |
注1:春节假期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注2: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注3: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
||||||||
为保护职工权益,国务院第514号令《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条例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最高为15天。
至此,中国民众一年的休假日约为144天,这对发展旅游市场提供了条件。目前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重要变化。虽然观光、休闲、度假这三大旅游消费市场均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是休闲旅游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旅游消费者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已经超过观光旅游。根据国内一家著名调查机构的资料显示,在针对“旅游目的”的一项市场调查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旅游消费者,以休闲为旅游目的的百分比,已经超过观光。其中,北京地区超过10个百分点,上海地区超过8个百分点。
休闲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末短期近途,二是低消费高频次。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为例,在9、10月份旅游旺季期间,该中心面向社会公布的旅游线路,主要是发往离上海最近的江浙两省。其中,一日游线路143条,二日游线路134条,三日游线路25条,4日游线路3条。而旅游线路所选择的景点,大多是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景区和水乡古镇。
在出行方式和工具选择方面,旅游消费者已经逐步摆脱了对旅行社的依赖,开始从被动型的团队游,转向主动型参与型的自助游。2006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选择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百分比高达60%。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对旅游舒适度和旅游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随着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中国人的闲暇时间持续增加,从附图2-4(中国人年度休假天数)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大部分休假时间是周末,以及法定国假日,加上带薪假日,中国人有更多的休假时间用于旅游。
附图2-4:中国人年度休假天数
附图2-5:中国四大城市居民收入分析柱状图
自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国十条”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九字方针,促进旅游消费成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消费结亦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其主要特征为:
1)
2)
3)
4)
5)
中国是休闲度假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力市场,旅游休闲度假资源体系在全国各区域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旅游风景区(景点)、休闲度假区、大型休闲娱乐度假地、度假酒店(度假村、度假俱乐部、度假公寓)等应运而生,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分时度假等模式也随之发展,旅行社营销网络、网络媒体、传统旅游产业公司、营销销售代理等中介相关机构大量介入,极大的促进了休闲度假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发展休闲度假的时机已经成熟。
北京旅游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不久前在贵州省第二次乡村旅游论坛上分析说,2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在2015年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休闲产业将是今后世界产业发的潮流。而我国自1999年推出三个长假后,工薪阶层休假日约有144天,一年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休闲。这为度假旅游提供了客观条件。
目前,世界旅游大国的休闲产品与普通观光产品的比例达到1:1,而我国目前的比例约为2:8,因此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专家们认为,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去年的GDP总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9%,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三地交通网络的发展,长三角必将成为我国旅游率先转型的“先遣部队”。
尤为有利的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极大地推动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与会展旅游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堪称一部异常生态、深刻而全面系统、准确的活生生的人类发展史、教科书。民族民间文化中展示的生产、生活习俗,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表现,能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和熏陶。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完善,不断做强做大,度假旅游在我国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休闲度假旅游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哲学艺术、风俗习惯、环境气候、人文社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者消费的深层次需求;重复消费比较多,为了充分满足休闲生活的需要,人们会根据支付能力、闲暇时间、个人嗜好等,选择比较固定的度假地和度假方式;度假旅游还可将观光、娱乐、运动、会议、商务、康体等各种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形成观光度假、体育度假、疗养度假、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为主题的度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