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伯庠:情至真境处处诗

(2009-03-09 17:36:25)
标签:

江南隅的一枝

诗集

诗句

诗歌

李伯庠

文化

分类: 书里书外

http://www.mxrb.cn/images/2008-12/22/60A.JPG

                    李伯庠:情至真境处处诗   ----读诗集《江南:隅的一枝》

                         

接到李伯庠寄来的诗集《江南:隅的一枝》,翻开第一首诗《春谣》,但立马便吸引住了。“春来,最好/在春水奔流的两岸/在春风搭就的凉亭里/用桃花、李花、杏花来歌唱/用柳的苏醒的睡眠来歌唱”,仿佛真的置身春天广阔的田野上,这些天真自然的诗句,我是从内心里喜欢的。

这本诗集里的80首诗歌,就像流动在春天里的花朵,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在我看来,伯庠兄弟下的最大功夫,就是善于用真情去感受、感悟诗意,善于将自身情感的动力,置于大自然的画境中,置于真实生活的地盘上,置于浪漫爱情的切身体验中。情感与诗句交互融合的结果,就是他让我们听到了一种犹如天簌的声音----自然质朴,本真动人。

情至真境处处诗。伯庠感受大自然的心一点也不虚假。他对春天是那么地敏感,对情爱的追求是那么地热烈,对故乡物事的回忆,也不掺杂一点情感上的水份。这是一种情到深处的境界。诗集里的诗,大部分都体现出这个特点。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诗句,可以随手拈来。“在春的屋檐下小睡/百花齐放的样子都可以入梦/在春的屋檐下小睡/连小小的花蛇用温热的信子/舔我沾染春泥的脚面/我也不醒/在春的屋檐下小睡/远在天空里细脚的姥姥/用尖嗓子唤我的乳名/我也不醒”(《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憨态里表现出的对春的依恋,何尝不是一颗热爱大自然的敏感的心?在对故乡人、物、事的诗写中,伯庠延续着自己的风格。那些旧炉灶、阔叶乔、水车、凤眼莲、白条鱼等等,楔在童年记忆里,一经诗化,便唤起伯庠源自心田的热爱和尊重,对于阅读者而言,同样收获着这样的结果。“我很早就试图证实,很久以前/有种种事物辉煌地活过/旧的炉灶正确地表达了/我的意图……新生的炉,架在旧的灶上/一刹那,那些个男主人和女主人/就复活在熊熊的眼光里”(《旧的炉灶》),这样的诗句,让我们见识到伯庠细腻的情感体验和诗意无限扩张的独特魅力。

时下,很多人都在谈论难度写作。到底难度体现在什么地方,可谓见仁见智,说法大不一样。我以为,对于诗人而言,难度写作说难也不难。如果硬要无病呻吟,想靠技巧来投机取胜,写诗无疑是有难度的,因为这种诗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而对于一个善于将自身浓烈情感,融入自然和各种事物中的诗人,诗歌的写作并无多大难度。伯庠的诗歌,就比较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自然、质朴,不投机取巧,老老实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其诗必然会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正如伯庠所言:“衔真切的生活感受写作,山间的草木清香化成油墨芬芳”。这是伯庠作为个体的写作经验,对他人亦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伯庠是70后诗人,隅居闽西小城上杭,他用心地生活、工作和写诗,给大家端出了至情至性的诗歌大餐。当然,伯庠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还要进步,还要努力。如何在保持一颗敏感的内心、保持自己诗歌优秀的品质的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开拓题材,以更娴熟的技巧把握诗歌语言,对伯庠是个考验,对读者却是殷切的期待。 

(李伯庠:《江南:隅的一枝》,作家出版社,2009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