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祥无射钟,“送终”周景王
读左随笔·昭公之二十五
周景王铸无射钟一事,记载在《左传》鲁昭公二十一年,原文是:
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
这段话大意是说,周景王要铸无射钟,尺寸形制设计好以后,遭到深通乐理乐官州鸠一通臭批。州鸠认为周景王将死于“心疾”,为什么呢?因为音乐有移风易俗的作用,理应由天子所主掌。声音,是音乐的基础;钟磬,是发出声音的乐器。天子要变易风俗,则制乐器、发声音即所谓制音作乐。音乐之道在于“和”,细小的声音需饱满,宏大的声音需浑厚,这样就与物相和。相和的乐声入于耳藏于心,内心舒展安宁。如果细小的声音尖利,宏大的声音失去浑厚,心灵必受冲击,受冲击必生疾病;时间一久,不堪承受,就玩完了。
周景王才不听州鸠那一套,毅然铸造大钟“无射”,此钟果然霸气,敲起来声势惊人。只可惜,无射钟铸成的次年,周景王即与世长辞。
无射钟保存到隋朝时被销毁,苏学士在《石钟山记》里形容水石相击之声,有句为“周景王之无射也”,突出了声音的宏大,至若是否雄浑优美,当可付之不问不列。本来,无射钟就是狼犺之物,不以和美见长。
至于州鸠所言,失去了“和”的至大、至细之声,听多了会得心疾,不知可有科学依据。笔者的感受是,有些声音确实刺耳,听了让人极不舒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