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2011-07-24 14:42: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乱弹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读左随笔·襄公之二十八

    游湖南岳麓书院,赫然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负与豪迈兼而有之。感慨其寄寓深远的同时,也叹服此联之巧,原本是集古句为对,却能浑然天成。上句“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句“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为“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作为集句联,此联唯一欠完美的地方是上句改动了一个字即换“虽”为“惟”。这一改,改掉了原句的惋惜和留有余地,增加了现联的自豪与霸气,确实有气壮河岳的气概,只是少了点原汁原味。

    本篇,我们且品一下“虽楚有材”的原本滋味。

    春秋有个名人叫伍子胥,惨遭灭门之祸后叛楚入吴,转而帮助吴国攻楚,差点让楚国万劫不复。“虽楚有材”这句话的出处,就与伍家有关,出自伍子胥祖父伍举的好朋友声子之口,而声子说这话的目的正在于挽救流亡中的伍举。

    伍举的父亲伍参和楚国附庸国蔡国的太师公子朝是好朋友,伍举又和公子朝的儿子声子即公孙归生是好朋友。

    伍举娶老婆,娶的是楚国王子牟的女儿,王子牟因犯错而逃亡,楚国人纷纷传言,说伍举协助王子牟出逃。伍举见事不妙,就逃到了郑国,并准备接着再逃往晋国。这时,声子奉命出使晋国,在郑国都城的郊外遇到了落魄的伍举。好友见面,感慨万千。声子因陋就简,让从人砍些荆条铺在地上,与伍举把酒叙旧。席间,二人讨论到如何让伍举返回楚国的事,声子慨然说道:“你只管放心地去晋国吧,我一定能让你风风光光地回到楚国!”

    不久,宋国的向戌搞穿梭外交,想让晋国和楚国实现和解。此间,声子奉楚国令尹子木(名屈建)的差遣再度出使晋国,回来后向子木复命。子木在与他交谈中问道:“晋国大夫与楚国大夫比较,哪个国家的更优秀?”声子回答说:“若论国卿,晋不如楚,但是晋国的大夫很优秀,他们很多人的能力都足以为卿,而且这批大夫正如杞梓、皮革,都是楚国出产的。遗憾的是,虽然是楚国培养的人才,却都在被晋国任用。”子木对这种情况很震惊。

    接着,声子引经据典地说明为政之道,在于“劝赏”、“畏刑”和“恤民”,贤人治国应努力做到“赏不僭而刑不滥”,万一做不到,也要“宁僭不滥”,为什么呢?赏僭,大不了便宜点投机取巧的人;而刑滥,那可就造成好人遭殃。好人遭殃,国无善人,离灭亡就不远了。他分析楚国人才大多跑到晋国的原因,就是由于滥刑。滥刑,搞得人才外流,让楚国吃尽了苦头。怕子木不信,他一口气列举了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等人为晋效力、搞得楚国十分狼狈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子木也不得不承认。

    声子看子木深受触动,这才最后表明招回伍举的意图。他说,前车之鉴啊,现在你子木任令尹,如果不能改弦更张,后果更严重。听说,晋国又打算重用伍举了,给他的封邑与叔向相当。可是,伍举明明是受冤枉的,日夜都在想着回到楚国啊。听完声子一番话,子木很害怕。他马上禀告楚王,为伍举平反昭雪,还主动提高他的待遇,隆重迎接他回国。

    于是声子派出伍举的儿子伍鸣,去迎接其老爸回国。

    至此,声子实现了自己对好朋友的承诺——“吾必复子”。这个声子在历史上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却实在很了不起。看他的一番言说,纵横捭阖,张弛有度,恰如摆兵布阵,谋局深远,思虑周密。起始处似乎是漫不经心,收束处方见水到渠成,高明。(左氏此文,足有开启《战国策》一代雄辩文风之功)声子不仅有卓绝的辩才,其敦于友谊的品格,也让人激赏。伍举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以上即是“虽楚有材”的出处,如今成语中的“楚材晋用”亦源于此。其实,“楚材晋用”现象历代皆有,如今放眼全球,更有甚之,这是趋势。站在“楚”的立场,可能会有惋惜和无奈,而站在“晋”的立场,何尝不是欣悦和成就?唯其有楚有晋,人才方可成就;唯其有楚有晋,人才方可流动。为“楚晋”,当思如何招揽人才,为人才,当思如何择主而仕。一个理性健全的社会,正需如此,明白这点,则“楚材晋用”,实多多益善也。

 

    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归生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幸,宁失不经’,惧失善也。《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绕角之役,晋将遁矣,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雍子之父兄谮雍子,君与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晋。晋人与之鄐,以为谋主。彭城之役,晋、楚遇于靡角之谷。晋将遁矣,雍子发命于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搜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楚师宵溃,晋绛彭城而归诸宋,以鱼石归。楚失东夷,子辛死之,则雍子之为也。子反与子灵争夏姬,而雍害其事,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以为谋主。扞御北狄,通吴于晋,教吴判楚,教之乘车、射御、驱侵,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焉。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楚罢于奔命,至今为患,则子灵之为也。若敖之乱,伯贲之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以为谋主。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军而陈。晋将遁矣,苗贲皇曰:‘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陈以当之,栾、范易行以诱之,中行、二郤必克二穆。吾乃四萃于其王族,必大败之。’晋人从之,楚师大败,王夷、师潛,子反死之。郑叛吴兴,楚失诸侯,则苗贲皇之为也。”子木曰:“是皆然矣。”声子曰:“今又有甚于此。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得戾而亡,君大夫谓椒举:‘女实遣之。’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亦弗图也。今在晋矣。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声子使椒鸣逆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子罕论休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