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拍于2008年的8月24日。
……我想起来了,那年两个小ABC去了中国度暑假,回到美国后倒了几天的时差,又百无聊赖蠢蠢欲动起来。
那个周末,我听见我们家的四个“美国佬”在饭桌上叽哩咕噜讲个不休,以我被英文包围了两年的当时的水准而论,我虽然只听懂了两个单词“tomorrow”和“museum”!但这也足够了:“明天要去一个博物馆!”至于去哪一个,一不用我开车,二不要我指路,我只须唾好,吃好,穿好,装扮好,等他们叫我上车就行。
第二天中午饭后,我们一家子驱车过了哈德逊河向曼哈顿的南面驶去。我们把车停在有名的SYMS扣折店后面的停车场后,在烈日下匆匆向这个坐落在炮台公园东面的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走去。

博物馆坐落在美国海关原址,这里陈列着美国印第安人部落的工艺品、艺术品和日常物品,是人们了解印第安人的信仰和文化的一个好地方。
即使自己不开车,博物馆的门前就有地铁站,站名叫做Bowling
Green(保龄球草坪),所以这里的交通是很方便的。

尽管这个博物馆不收门票,但和华尔街口的铜牛,看自由女神的“炮台公园”相比,显然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

这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修建的宫殿,据说是属于法国布杂学院式的艺术(Beaux Arts)风格。

这位学院最早成立于1648年,崇尚希腊、罗马文化,所以这个学院的建筑设计也非常体现希腊和罗马风格。

有资料说,布杂学院是在建筑史上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系统之一。
据说纽约的中央车站也属于这类建筑。

这是博物馆的大门口的门厅,虽然是常年免费的展览,可出入者却很少。
我们在这里接受“安检”。

虽然博物馆里的服务人员不多,但却有很多让游客自己动手的装置。

长年如此的“金碧辉煌”,想来光是电费也要开支不少。
由此可见老美对于宣传自己的历史,是不惜本钱的。

印第安博物馆以前是美国海关大楼(US Custom House)的旧址。

所以大厅顶上的一圈壁画都是表现船只进港的景象。

我想这些画上的每一只船的后面,都会有它惊心动魄的故事。

只是我们不熟悉美国的移民历史,不知道而已。

在这个椭圆形的大厅里,当年想必是熙熙攘攘挤满了两手空空满怀希望的新移民。

所以在这个大厅里,更多的是陈列着关于“移民”历史的图片。
这就是早年的曼哈顿?

当年正在修这个“保龄球草地”的情景。

新移民正在下船进关。

好像是说这位太太带了“走私”物品。

美国早期的移民官。

移民官员正为新移民办“落地入境”的手续。

百年沧桑,正在修缮的大厅。

游人在这里用声电装置“阅读历史”

空旷的大厅游人稀少。
据说关于移民的展品,更多的是集中在自由女神旁边的那个爱丽丝岛上。

这是大厅旁的一个宽银幕电影院。

这是电影院里里座椅和周围的展窗,这些展窗里展示的才是关于印第安人的生活物品。

大厅里造型简洁实用的凳子。

来自欧洲的早期移民带来了精湛的技艺。

(楼梯的铜扶手)
同时也压缩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

用这座“移民局”的旧址来作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我怎么会感觉到我的耳边掠过一丝丝嘲讽的冷风呢?!

曼哈顿南端的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