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一晃就十多天了,进进出出都是儿子开车送我。为求速度和便捷,我们都是走高速。

上周六我们几个网友在后海见面后,不但沒有“见光死”,反而大有“臭味相投”“相见恨晚”之意,所以我们相约再次见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决定不等到下一个周末,约好周二前往前门“全聚德”继续FB。
可儿子的车偏偏那日“轮休”,我只好坐BUS进城。

儿子居住的小区在五环外,这里有一路BUS的始发站直达北京火车站。拿着儿子给我打印的“苦狗”“路条”,我知道我需要先坐15.2公里BUS,然后在北京站转乘1号地铁到达前门步行街。
由于这路BUS的线路连着沿途的居民区,我才得以随着它走乡串寨,看到另一种难得的风景。

不知道这是村民的房子还是居民的住宅?

一路上跑着许多拉着建筑材料的小卡车,这大概是拆旧房建新居拆下来的旧转吧。

这里面是个大集市。

车多了,停它个“横平竖直”“丁字拐”。

北京周围地面平,自行车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这个海鲜批发市场的招牌高大而醒目。

《北京晚报》的专车。

车行半个小时以后,我嗅到了城市的气息。
高楼徒然升起,房子巍峨起来。

我突然想起“另一个中国的故事” 。
讲的是两母子一起看电视,画面上出现一片片的高楼大厦。小孩问:那是哪里?母亲说:那是北京。小孩又问:北京在哪里?母亲说:北京在中国。小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去“那个中国”。

北京的确与众不同,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和汽车。

房子是成片的修。

卖也是整栋的卖。

满大街跑着工程车,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我想,这个“娱乐中心”不会是为后面大楼里的居民准备的吧?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是个“什么的干活”?老太太我孤陋寡闻了。

一个小时以后,我乘着的BUS正在接近“北京站”。

道路越来越宽,房子越来越大。

可惜那天多云,一直沒有拍到理想的片片。

路边的绿草和高楼,极显都市风范。

看这架势格局,中央某部委?!

一个小时零十分 ,BUS到达北京站。郊外的小区是不错,可进趟城也真不容易!
路人指给我,地铁站就在桥那头。

“北京站”------九十年代,我曾经带着学生来北京实习,无数次从这里到达和离开。

桥下的公共“洗手间”,能为百姓的“方便”着想,值得表扬。

我这一路看过来,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被城市“并呑”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步伐、气势和速度。

我从这里下去乘地铁赶去前门,感觉如何?下集再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