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
“职业病”的缘故,我特别喜欢“看”学校。2000年我去堪薩斯州立大学参观时,一幢别致的小房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进去一看里面放了许多自由拿取的小册子,很像酒店的大堂。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同伴告诉我这是学校专门为访问者和旅游者设置的“接待处”,我当时就觉得很新鲜。怎么这大学也可以随意进出参观?!还怕你闹不明白还要给你预备“参观指南”和“导游图”?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后来女儿又带我去看她曾经就读的密苏里大学,特别还带我去参观了学校的“学生中心”。那也是一幢建筑风格很fashion的三层小楼房,很像一个微型酒店。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里面除了就餐休息的地方,还有卖纪念品的商店和书店。我很惊叹美国大学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市场化”管理。进来时不收“门票”,让你来了不会空着手走:买个印有学校名字和图片的玻璃杯或钥匙环、信笺信封明信片、T恤茄克什么的。可惜当时用的是胶片拍照,只舍得拍了几张“君子到此一游”。何况那时也无博克面世,这些感受只能放在心中无人分享。
据说普林斯顿大学里这样的“学生中心”不止一个,我很希望有机会去参观一下。那天正好在我们走累了的当口,看见路边有一幢大楼,女儿一“溜”大楼外墙上的“字母”说:这是一个“学生中心”我们可以进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进去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进门的不远处也有一个接待的总台,里面坐着三个年轻的女孩。有意思的是前台面上除了放些图片小册子,还放了一只装满糖果的玻璃碗。我知道这是可以随意拿的,便乘着女儿去打听什么什么的当口,老实不客气地挑了几颗没吃过的黑色糖果来品尝。

女儿说这些“值班人员”一般是学生,在这里工作每小时可挣N美元,算是勤工俭学吧。看见一排沙发,女儿说一声累了,便在“中心”的中心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打瞌睡。

我正好提着相机自由参观。

大厅正门的左面是一面通透明亮的大玻窗。

在这个骨架展示柜的两侧有很多用木板分隔的空间。

在春日的阳光下,此刻此地显得异常安静。

学生们在这里专注地上网,做作业。

因为是周末,这里显得很空旷。

大玻窗的尽头的角落里,有一个亚洲的男孩在弹琴,琴声在大厅里不轻不重地流淌,惬意而温馨。我在心中猜测:他是在这里练琴呢,还是在这里服务?琴声很优雅,可我却注意到他把两只穿了脏袜子的脚伸出来放在鞋上!这就不优雅了……呵呵,我真希望他不是咱们中国来的留学生。学艺术嘛,还是应该像个艺术家的样子。

大玻窗的右侧有个小小的食品超市,店外有一溜就歺的桌子。
对面的隔间里还放了两张枱球桌,偶尔有一两个人进去弄出一两声响动。

这是大厅中间的一个展柜。

里面陈列着几张年代久远的照片,在向游客展示着学校由小到大发展的历史。
你看,学生们一高兴就“上房揭瓦”啊,居然坐在门廊上去拍照!这个学校不是以严谨称著的吗?!

在这个模型车上也放了一些小册子和小图片,似乎是在推荐楼下歺厅里的菜式?

楼下才是就餐的地方。

我一个人不敢贸然上楼,不知道楼上又是什么天地。

这边通道的两侧放置了十余台电脑,学生可在此查阅信息。

电脑通道的旁边就是一排排的信箱,上面还贴满了各种广告。
女儿说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都有这样的“学生中心”。由于校园太大,上课的教室又分散。有了这个中心,中午就不必一定要回寝室休息,这里就可以作个暂时的栖息地。

就在这个“学生中心”的对面,还有一幢小得多的房子,我以为是学校为学生家长亲友提供住宿的便宜旅馆。可女儿看了着前面的牌子后告诉我,这是学校为“犹太人”学生准备的“学生中心”。因为他们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有吃“洁食”的习惯,所以需要“另摆一桌”。

感慨普林斯顿大学精到的管理。突然想起我在学校里当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曾经有一个回族学生,向我提起过他的种种不便。记得我当时两手一摊一筹莫展地对他说:“是呀,学校是应该尊重你们的民族习惯。可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总不能为你们几个人另办一个小食堂吧?!”于是等到这个学生四年后毕业时,他在饮食上就已经基本汉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