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要到了,除了处处可见的圣诞树和毫无新意的圣诞礼物,我今年在教会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圣诞活动。

(双层旅游观光车上的“新年晚会”广告)
教会的“年长之家”在12月5日结束了本期活动,新的开始要等到明年3月气候回暖。
按照常规,在最后一个星期五组织了一个小时的节目演出,以四个英语班为单位表演节目。
这是高级会话班在用中、英文念一些“圣经”里的经典段落。他们的老师是一位年长的美国女士,上课不拿工资自己开车往返。
这些学员有来美多年的学者和在中国教大学英文的教师,语言功底深厚。来教会不为学什么英文,更多的是为交朋识友。他们来到美国没有语言障碍如鱼得水,只是胆儿小不像我“半瓶水”敢到处“响叮当”。另外两位年轻人是在教会服务的留学生。

这是我们中级班的学员在唱“叮叮的当!叮叮的当!铃儿响丁当!……”
一排左面两位是来自山东的大学教师,带大了孙子后也入籍当了美国公民,目前拿着由美国政府提供的福利养老金,住在“老年公寓”里安享晚年;第三个是滥竽充数的我,大家用英文唱歌的时候我唱的是曲儿;红衣者是台湾来的刘小姐,教我们英文的义务教师;第五位来自上海,绿卡获得者。上个月才得到一所“老年公寓”的通知,她和她先生的“排期已到”申请已获准,大概开年就要搬进去了。
后排左一男士是来自北京煤炭部的“探亲带孙”工程师;中间是来自哈尔滨的陈大姐,职责同前。她住在一个找不着中国人说话的小镇里,只好靠打电话聊天解闷。绿衣女士是来自香港的一位体力劳动者,有两个争气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毕业,特意接她来享福。她提起以往的苦日子,很像我们六十年代搞“阶级教育”时的忆苦思甜发言。

演出结束,长期为我们“年长之家”主持“早课的”台湾来的彭牧师说,星期六晚上有一场教会举办的“圣诞慈善音乐会”门票10美元,也是为了筹集救助捐款,希望我们去参加。
我们在教会每周一次的聚会,中餐一直是免费的,乘这机会当然要懂得回报,我响应号召立即买了票。
这些老年人都和我一样来自中国大陆,买票是个“感恩”的态度。但因为缺乏交通,我们都去不了!

彭牧师知道后说:没有问题我来安排,我只需要知道有多少人能去?
由于“音乐会”是安排在周六晚上,有很多老年人受制于子女的左右而不能定夺,现场有胆子拍板的只有我一个。

举办这个“音乐会”的地点距我家只有15分车程,如果不是冬天如果不是晚上,我走路去也是可以去的,大概单程要走一个小时吧!

星期天下午四点,牧师委派一位来自台湾的陈先生开车专程来接了我和另一位老大姐。
教堂在另一个小镇的住宅区内,到达时才4点过,天已擦黑。

我是第一次来这个教会,从墙上的四种语言的标语来看,这里还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交流中心”。

教堂大门口,过节的灯光已经点亮。

圣诞的气氛温暖着人们的心。

可以容纳两、三百人的教堂,不大不小神圣而温馨。可惜昏暗的灯光使我无法拍一个全景。

右前方的大银幕上,滚动地放着中英文间隔的幻灯信息。


有很多在美国生长的中国年轻人和孩子,他们的中文水平比我的英文还要差。

教会特地为小朋友们安排了许多活动,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上帝的怀抱神的国度里,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这些圣经语录的幻灯片,制作得很有亲合力。


在教堂后面的大厅里还安排了一些廉价的义卖商品。


这些小册子介绍了今晚要为之捐款的机构。

教会还向大家提供了丰盛的免费晚餐。

这是一个以台湾人为主体的教会,充分体现了“人以群分”的自然流向。不过只要你愿意来参与,无论你说什么语言都将会得到神的眷爱。
有趣的是,我在这里无意中遇到了蓝的大学美术老师。

“圣诞慈善音乐会”节目很精彩,两位牧师的现场布道更精彩,且待明日再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