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过节,人们总是很兴奋。是呀,过年要吃年饭,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过中秋自然少不了吃月饼了。月饼从哪里来呢?买的人不吃,吃的不买。买月饼的人大都是为了送礼,而吃月饼的人大都吃的是“礼物”。中秋节前,年青人忙着给老人送月饼,老人们则忙着腾冰箱。如果是三代同堂的老人还可以请小辈们帮助消化,而像我这样一个独居者,收到几盒月饼不说吃个一年半载也要吃它个十天半月,成负担了。一边吃月饼一边还要吃“消食片”,于是好事变坏事,看着一大冰箱的月饼发愁,直放到生霉才会下决心扔掉。
记得以前在国内过中秋,我们学校会在节前发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压阵。一盒八个,我每天早上吃半个过早,晚上吃半个消夜,起起落落也要吃个把星期,已是很坚持了。可接下来有晚辈来拜节了,送月饼;有学生来拜节了,送月饼;有朋友来拜节了,送月饼……作儿女的如果不送盒月饼孝敬老父老母更是“大逆不道”。我作为长辈、老师、年长者,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受到的敬重和收到的月饼越来越多。
为了尽早把月饼全部“消灭”光,除了自己吃,更谋与他人分享。可我的同龄朋友们,哪个又不为一冰箱的月饼发愁呢?!有小朋友说,不要难为自己,吃不了就扔垃圾箱吧!此言不妥矣:老黄并非葛朗台!咱们经过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这一代人,谁不知道这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啊!所以咱再怎么哽着噎着,也得坚持住把这几盒月饼吃下去。
虽然我视吃月饼为畏途,可我却有一“怪癖”,特别喜欢收集月饼盒。现在咱中国人有钱了,人们越来越不在乎吃“月饼”,却越来越在乎“吃包装”。瞧那满大街的月饼礼盒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就差把月饼拿去镀金了!常言道八月十六月正园,我的习惯是不过十五过十六。因为那一天满大街的高档礼盒月饼大减价,被儿子称为“盒子大王”的我,也会去挑上一个两个,恨不得买椟还珠取盒走人。
更有甚者的是,我看见邻居丢在楼道里的月饼盒,我都要一一仔细审视,见到那些颇有“设计创意”的漂亮盒子,我两头一望见无人关注,赶紧把它们捡了拿回家,擦洗干净不装东西看着也高兴。然后本着“喜新厌旧”之原则,把已经看了一年产生审美疲劳的旧盒子扔掉。这一怪癖,多次受到儿子的嘲讽,我依然我行我素。
前年中秋前夕又来美国,当时昏昏糊糊昼夜不分倒时差,哪天过的中秋都不知道。去年的中秋,月亮没见着连月饼也没见到一块。今年是第三个中秋节了,终于“见”到了月饼,尽管是个“画饼”。

早在9月11日,儿子就用“月饼”为题发来“伊妹儿”说:今天一早(北京)《青年参考》给妈送月饼来了,说你算是他们的主力作者。哈哈!有这等好事!?我顿时心花怒放。作为与“作家”只有百步之遥的“作者”,对于一个退休了的社会边缘人来说,有这等名声赫赫的媒体给我送“月饼”,说明我的这支笔还有点斤两,这博客没有白写,这余热发挥得还真值。儿子还补充说,《青年参考》在落实了他的地址后,一大早派专人送去的!心诚啊!谢谢啦!小朋友们想得真周到!
我回复儿子说:月饼归你们享用,拍张照片来让我看一眼,算是“听个响声”饱饱眼福吧!20分钟后,儿子给我拍了两张东倒西歪的月饼照片来。我左看右看,总觉得那地板像是儿子家的卫生间啊?!据说只有那里光线好一点。幸好我说过这月饼我吃不成你们吃吧,只是要把盒子留给我作纪念!

中秋那晚,有朋友在网络上问我:你看见月亮了吗?我说阴云蔽月哩,今年大概是又看不到了。这一年一度的“千里共婵娟”的好事又被无可奈何地蹉跎了去!尽管这个中秋看不见“中国的月亮”,也没有看见“外国的月亮”。但这是我过得最愉快的一个中秋节:既确立了作为主力作者享受月饼的资格,又没有一定要吃月饼的压力。在不为吃月饼而烦恼的平和心态中,继续写我看到的和经历的“西洋镜”。让我的朋友们一边看着我写的文章和拍的照片,一边啃他们的月饼去吧!我相信我照着这样写下去,没准哪天也会落个“著作等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也难说!
今年中秋节除了收到《青年参考》送的月饼照片,还收到许多网友、博友发来的贺卡及礼物卡,人多了,顾不到一一回复,在此一并作揖!再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