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的人如果没有机会坐坐城市里的地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神秘的地铁里往往弥漫着另一种悒郁的情调,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没有的心如止水的感动。

几年前第一次来纽约,一天女儿宣布:今天带老妈去坐地铁!俺发觉俺心中竟生出一缕童心般好奇的渴望。结果是失望的!在乘坐过了现代、崭新的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之后来坐纽约的地铁,大有“一夜回到旧社会”的惊诧。

上月初受网友之约去了一趟华盛顿观光,纵然我们的两人的英文都不咋的,但我们梦想走出家门的勇气却都很“咋的”。由于两个老人都不会开车自然只能选择公共交通。于是我的这趟华盛顿旅行,不得不花一大半的时间来坐地铁。使我得以饱览华盛顿地铁的无限风光并拍下这许多梦幻一般的地铁里的照片。

华盛顿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规划性城市”,但它的地铁依然是在城市建设完成后,为缓解地面交通紧张的“补充”。这个城市在1969年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七年后(1976年3月27日)通车。尽管最早建成的路段还不足8km,但它为日后四通八达的华盛顿地铁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盛顿市郊的一个地铁站入口)
纽约的地铁用英文字母和数字区分线路,月台上的指示牌也用英文作表述,让我们这些不懂英文的人视乘坐地铁为畏途。而华盛顿特区的五条地铁却是用“红、黄、蓝、橘、绿”来区分,使我们这些“英文弱势群体”只要没有色盲都敢乘坐。

以红色线路为例:人们在地面上就可看到地铁线路的标识,不出十米便可以找到地铁出入口。

当红灯亮起来的时候,下一趟进站的地铁列车肯定是“红色线路”。

使我这种(英)文盲而非色盲者增加了判断的准确性。

我非常赞赏老美这种把色彩用于管理的小聪明。

地铁站和路面交通的衔接也很紧凑,这是进出口的电梯。

当人们从地铁站一出来,马上就是BUS站。

一个BUS站有很多路车。

一路之隔对面就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

和美国许多大城市一样,为了节约成本,地铁到了市郊就“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市内地铁站进出口的电梯。

站内一排排的无人管理的刷卡通道。

与纽约不同的是,这里不是“统价”($2)。而是进出都要刷卡,根据乘坐路段的长短来收费,大约在$1至$3之间。

所以会产生卡内钱不够时,补交欠款的麻烦。

据说华盛顿的地铁比纽约的地铁至少“年轻”50岁。

华盛顿的地铁设计采用了更为现代的“箱形混凝土桶形圆顶设计”,已证明受到批评家和大众同样的喜爱。

车箱看起来也很新。此刻非“高峰时间”,我端着相机向前拍了一张。

顾及到不爱摄影的网友的情绪,这张照片是悄悄地把相机举到后脑勺上“盲拍”的。

车站的间接照明方式,更是创造了一个奇幻的光影效果。

让我行走其间不断地产生关于“飞碟”、“时光隧道”之类的幻觉。

回到纽约在唐人街下了BUS就上了地铁,一路上不只是颇有“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感慨,甚至有从一个星球来到另一个星球的错觉。

纽约的地铁已运行了百年,它犹如一个垂暮的老人,喘着气走走停停,可它依然在为人们做贡献。
华盛顿的地铁才运行了半个世纪,它青春年少,让人们在享用它的快捷的同时,也欣赏了它的时尚与大气。
我感谢它们的设计师和建造者,更佩服他们超前的想象力和大手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