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把所有的募捐款都送到灾区,我们不得不尽量托朋友找“免费的场地”。星期三晚上的场地就是由一个住在在北京《银枫家园》的美国老太太帮忙张罗的。今天晚上的场地定在《中国广场》画廊,老板是个中国人,经理是个美国人,大家都认为“赈灾捐款”义不容辞,所以一个电话就搞定了!

由于两处的场地都不够大,只好大家辛苦一点分作两个晚上来进行。当然征集来的作品也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放在一起“好作品”不容易卖出“好价钱”,比如我做的紫水晶项链放在这里就不伦不类。星期三的作品最高标到1000美元,而这边的作品最高价就标到6400美元。
还好,星期四的募捐活动主要由画廊的日常业务支持,大家都轻松了许多。下午五点过,女儿提前下班来接走我和两个ABC,正好今天又是大ABC的14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场合,有这么多人陪她一起过生日,我想她将会永远记住。
募捐会七点开始,我们要去帮忙布置会场,五点半不到,就赶到曼哈顿下城的《中国广场》画廊。一群年青的义工,早已把作品挂上了墙,他们正在贴“竞价单”。

今天的竞拍操作方法还是和昨天一样为“悄悄地竞价”,没有喊价落锤的喧哗,可大家都在“底下”较劲呢。

这是朋友们自愿捐献的饮料和酒水。

这是朋友们自愿捐献的食品与果盘。

来帮忙的两位美国老人是经理的婶婶。

来得早的人已在一旁确定今天一定要买走的作品。图中左面那张水彩被我女婿以$500的价格拍下。

白衣女孩看的那张画还真有点特别,是本次标价最高的作品4500美元,不过在募捐会结束时它并没有卖出。

当然还有这两幅也纹有卖出,画廊会将它们放在网上继续出售,希望喜欢它们并有意捐款的朋友们来支持一下。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的作品,我很喜欢。他来到会场时,女儿迎上前去道歉说:很遗憾,我们一直没有联系到你。画家指着这幅画说:我一听到消息就自已把画送来了。

这个作品很特别,一个厚6cm的有机玻璃“盒子”里,放了两个鲜艳的塑料袋。

这是女儿的大学老师赵尔俊女士的作品,是她特意邮寄来的。后来被女儿一对住在长岛的夫妻朋友以500美元的价格买去。

这是我们的邻居兼朋友艺术家胡冰的作品。瓶子里的“人参”被想象成一只手,一半被“酒”淹着,很有些挣扎的意思。

这幅精彩摄影作品来自一个颇有名气的美国摄影家。女儿一个电话打去,摄影家不在,他的助手马上回应:中国地震的事我们己经知道,不必问他,我这里就可以表态,我们会准时把作品送到。

这是中国摄影家的作品,拍的是江南的农村和上海。

这幅画我很欣赏,画家把两个人的长辫子画来连在一起,相互制约,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是一个香港女艺术家的作品。准确的说不是“画”,更倾向于“制作”。

国画乎?

版画乎?

这应该是“做”出来的摄影作品吧?

忙碌的网上捐款处。

来人进场至少捐$25,当然也有人不买画进场就捐700元。
我有点想不通:筹备组倡议,昨晚“进场”起捐数至少$50;今晚有的吃有喝才起捐$25,连付酒水点心都不够啊!

今晚来了不下于300人次。现场捐款总数才七千多元,一度令我很失望。这两天支票陆续到账,也只和星期三晚上打了个平手。不过剩下的作品如有卖出,两个晚上筹款三万美元还是有希望的。(27日统计已接近一万五千美元了)

正式开会后,用的是女儿的好相机,照片在她的博客里发,我就不累叙了。
欲知详情,请看她的博客:中国广场义卖的详细报道
另外,中国外交部和文化部的网站都报道了本次活动的消息,虽然只有百余字的“一块豆腐干”,我等也倍受鼓舞。下周六又有个“起价”$10的大型募捐活动(可能是针对学生的吧),就在我们五月四日集会支持北京奥运的那个地方,我想我们全家还会去。别的不说,得带两个ABC去看看,受点革命教育。华裔美国人也是中国人,我的子孙绝不能做忘了祖宗忘了祖国的无根浮萍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