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网友见面,往往有点“暧昧”。所以,为了不让女儿大惊小怪,我乘前天送小ABC去纽约上舞蹈学校的机会,“偷偷地”和网友“约会”了一把。
说起来我和网友YY已经“认识”两年多了,由于处境比较相同,一直有见见面互诉衷肠的想法。可是,不是YY在国内我在美国,就是我在国内YY在美国,总是阴差阳错凑不在一起。我们俩的岁数加起来已经有一百多岁了,虽然不能说是“风前烛,瓦上霜”,但也说不好哪天就“灭”了一个,岂不是抱撼终生?!所以自从去年12月YY拿到签证要来美国起,我们就一直在精心策划这次“网友见面”。
我女儿家在NJ,属“大纽约地区”隔河就是曼哈顿。YY的女儿家住在马里兰州,距华盛顿不远的一个小镇上。从华盛顿开车来曼哈顿要四个小时,所以是一个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地方。
>
那里几乎没有中国人,
YY来了后,除了和大自然“亲近”而外,就只有给国内的朋友们打打电话。来了才两个月,就已经“憋”得不行。所以老在电话里对我说:只要天气不太冷了,我一定要走出去逛逛,不能老待在树林里当猴子。(指每天在树林里散步两小时)
YY以前来过曼哈顿,不过那时是公干出差,被接待方的汽车拉着到处乱窜,自己稀里糊涂跟着跑就行。这次要一个人乘BUS坐火车来曼哈顿,是需要一点英雄主义加胆量的。我从地图上来看,YY从华盛顿来纽约万无一失。但要从居住地转一次小BUS,比较费时费力。邻近的一个TOWN也有BUS来纽约,但不能肯定。YY在收到我发去的GOOGL地图和到达曼哈顿后的“行军路线”1、2、3……后,仗着一身“哑巴英语”的硬功夫,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来纽约与我见上一面,看看那只下的蛋很好吃的老母鸡(钱钟书老先生语)”。
>
我把见面地点定在林肯艺术中心。一来那里离小ABC的学校近,二来“林肯艺术中心的喷水池”旁,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名字和地点。如果日后真与YY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写起回忆录来也“步步生花”!YY说了:如不下雨,准时恭候。如下雨,推迟一周。我看气象预报“下午有雨”。我想YY大概不能来了。
当天下午两点半突然接到YY的电话,声称已经到达曼哈顿,正在严格按照我的“指示”从59街地铁站里“钻”出来,沿百老汇大街向66街的“林肯艺术中心”进发。我惊道:这不是在下雨吗?再说我要4点才能送小ABC去学校呀!YY说:我早上7点出发时没有下雨啊!你慢慢来吧,我正好随便走走。于是我慌慌张张地到学校接了小ABC立即赶往曼哈顿。
>
四点钟,小ABC上课去了。我急忙来到“林肯艺术中心”的喷水池旁。凭着我对服装的敏感,一眼就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亚洲老人的背影,我肯定地走过去:“嗨,你是……?”“你好你好……!”“久仰久仰……!”“辛苦辛苦……!”接头成功。一阵寒暄过后,我们便一同步行到芭蕾舞学校的咖啡厅里坐下,要了两杯hot
tea慢慢聊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小ABC下课回来,我打电话给女儿“要求加时”——晚半小时回家。……聊到五点半余言未尽,YY还要赶路回家呢,我只好站起来说“BYEBYE”。
今天YY在E-mill里说,前天坐地铁到唐人街转BUS回到家洗了澡躺上床已是晚上两点,早知如此不如在曼哈顿住下来,第二天还可以随我来看看大桥再说说话。我只好遗憾地说“后会有期!”
要知道两位老人在异国他乡见一面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有很多老人来了五年十年,没有儿女开车接送是寸步难行。为了这个“走出家门”,我不得不在58岁“高龄”时开始学习英语外加熟读美国地图。好在已经初见成效,一切正在好起来。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说“知识改变处境”。再一次祝贺自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