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乘送小ABC去学芭蕾舞的机会,一个人漫步在曼哈顿西区的80街至50街之间,不为赶路,只为看“风景”。我拍下了数百张照片,向我的朋友们介绍那些充满希望的遮天蔽日的现代高楼大厦和另一些令人沮丧的破败的断垣残壁。仅隔一条街道,我常常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犹如两个截然不同美国。(黄线是我的步行路线,红线框着的是“林肯艺术中心”)

这是我在11月底拍的一组照片。那天,我决定从66街向西步行,准备到河边去看看。

一过了第十大道,街上登时冷清起来。一个人站在路中央向东看,有几个黑人兄弟在路边聊天。

向西看过去,居然一个行人也没有,我心中登时紧张起来。我知道这附近有一片“政府楼”,那里面住着许多“闲人”。想起女婿对我的N个警告,我尽可能地痀偻着身子,做出一付“口袋里只有五毛钱”的样子。

我快步走到街口,路上终于有了几个人影。却发现这里是个“丁字口”,66街到此为止,我去不成河边了。

我只好左转向南沿第十一大道而行。

托儿所的黑人阿姨和白人宝宝从街旁的小花园出来,我说了一声May I……?就按下了快门。

第五大道最繁华,这里才隔了五条大道就如此“脏、乱、差”,真是难以想象。

又是烟囱又冒烟,真搞不懂?!纽约市难道充许在市区建工厂?

第十一大道的“二层楼”的停车场。

走到这里四点半,小ABC五点放学,得往回走了。

第十大道上的这幢楼很引人注目。

从外观看有点像所大学。

但人进人出又像个什么办事机构。

半小时后又回到“城里”。这是林肯中心附近的豪华住宅楼。

仅仅隔着一条“第十大道”,豪华住宅楼的对面就是“政府楼”,穷人居住的“水泥盒子”。

夸张一点来说,纽约市里“只住了”两种人: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前者买得起好区好楼好房,住得宽敞舒适奢华;后者住不起市郊的single
house,更住不起中央公园旁的名楼豪宅。只好住在城里不好的社区这样的“廉租”楼里,还算是政府想着他们,所以大家把这种新“贫民区”的楼房叫住“政府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