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我就知道百老汇的音乐剧了。那是在一篇报纸上关于歌手费翔的报道中读到的,文中提到费翔在1991年前往美国纽约,全力进攻百老汇歌舞剧的情况。说他在接受了一年的歌舞训练之后,才考上了歌舞剧<<西贡小姐>>的“群众演员”,在剧中饰演一个美国大兵。回想起1987年农历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让他一夜成名的往事。想想他一个人就能用“一把火”燃烧十亿人民的心,却只能在百老汇跑龙套,那百老汇的几十个顶级演员同台演出,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激情四射的场面?!
所以,我这次来美国,就向女儿说了:“第一要坐过山车,第二要看百老汇”。上个月已经领略了坐“过山车”的惊险,这个月自然该领略“百老汇”的激情了。于是,我在上个星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不是看了一场“百老汇”,而是看了两场“百老汇”SHOW。连看两场演出效果大相径庭风格截然不同的“百老汇”的SHOW。
第一场看的是风靡全球目前正在北京上海公演的《妈妈咪呀》(Mamma
Mia)。这是一部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格的享誉全球的音乐剧。讲的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故事:在希腊小岛上有一对以开餐馆为生的母女,女儿即将出嫁。她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出席她的婚礼。但只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她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情急之下,她便根据她找到的旧信件地址,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她的婚礼……
我不懂英文,虽然我不能准确地了解每一句对白和歌词的意思,但我可以“放大”我的视觉和感觉。在搞清楚人物关系的前提下,我自己编撰细节,滋滋润润地感受着这部音乐剧带给我的愉悦和冲击。这部音乐剧的音乐来自于ABBA乐队经典的原创歌曲,当前奏响起,女儿激动地说
“这使她回想起她的大学时代”。而我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却有着“似曾相识”“老友重逢”般的惊喜和激动。
我特别欣赏它的多形式的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女主角面对当年负她而去的男士,独唱了一大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咏叹调”时,博得全场一片掌声。竟让“不知道她唱什么”的我,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还有很风趣的重唱、对唱,加上夸张的服饰和舞蹈,令人不禁喷饭,击掌叫绝。所以有评论家说:“有了《妈妈咪呀》,还会有忧郁症吗?!”该剧的冲击力感染力可见一斑。
除了对主角的赞赏,我还仔细地观察了“纵深”的“龙套们”。发现他们不论高低胖瘦黑黄白,个个能唱能跳能表演。欣赏他们风格“统一”而动作“杂乱”的舞蹈,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关节里都有戏。难怪费翔哥哥当年虽能“横扫中国一大片”,在百老汇却只能委屈他去“跑龙套”。在那天登台的演员中,我只看到了一个亚洲人。从他的“小眼睛”和表演来判别,可能来自韩国或日本,反正不像中国人。
正剧终时,演员们走出剧中人的角色,换上了色彩鲜艳的奇装异服,亦歌亦舞地演唱起ABBA乐队的歌曲,全场观众起立击掌而合。会唱的跟着唱,想扭的跟着扭。不拘一格乱起舞,纵使“剧场变迪厅”。
得知北京正在上演《妈妈咪呀》,急电话叫儿子媳妇赶快去看。200元的座嫌太远,一千二的座嫌太贵,叫儿子就买800元的去看吧。儿子说,两张票一千六要吃一个月呢。我只好说,去看吧,这票找妈报销得了!
至于第二场“百老汇”SHOW嘛,不唱不跳不说,居然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演员老太太演的“独角戏”。她用“书面英文”讲述了她丈夫病逝女儿生病安乐死的真实故事。全场一个半小时,我只听懂了十个单词三句话,所以得以注意她坐着讲了一小时,站着讲了半小时。注意到她后面的大幕像现代绘画的“大海”,每20分钟“掉”一块下来,一共掉了三块……还注意到虽然有人打瞌睡,但没有一人失礼离去。所以,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听完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全英文讲演。因为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在这里就不评论了。不过女儿为这事还挺后悔的,那她为什么要安排我看这个SHOW呢?欲知原因如何请看她的博客。
不过,我倒由此产生一个“创意”:如果把我们敬爱的老演员们,也请几个上台来给我们讲讲他们的故事,没准也会场场爆满有观众捧场。一来满足“草根”们瞻仰明星的心理需求;二来也让明星们再一次燃烧余热。据说,这种形式叫“现代剧”。
(照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