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我的家乡:大竹旅游资源本底状况
一、大竹海旅游片区
大竹县东部乌木、月华、蒲苞等乡镇境内,属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总面积876.16公顷,包括五峰山、蒲苞、百岛湖三个景区。其中五峰山、蒲苞山处铜锣山中段,为山地自然风景区,百岛湖处于“西槽”丘陵区,为人工湖泊风景区。
1、五峰山森林公园
位于月华、蒲苞两乡境内,包括五峰山竹海公园、蒲苞山、青云洞等景区、景点,南北长20余公里。该区种竹历史悠久,以竹景为特色,史载“竹乡多竹,故以大竹名”,又曰“其中,东二山白夹竹蓊翳蔽天日,一望无际”(注:中山即铜锣山,东山为明月山)。现今植竹更盛,竹海景观也更为壮阔,大片的天然白夹竹绿染山山岭岭,绵延数十里,挺秀的楠竹成带成片,遮天蔽日。竹类品种繁多,除白夹竹、楠竹外,还有斑竹、毛竹、慈竹、金竹、苦竹、刺竹、黑竹以及珍稀的罗汉竹、人面竹、方竹等等。除竹林景观外,还有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松、柏、栎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香樟、楠木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和茂密的人工柳杉林,森林覆盖率达86%。生态环境优美,植被景观丰富多样。
景区属亚热还常绿阔叶林区,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种子植物83科423种,野生动物122种,昆虫800余种。以小型兽类、爬行类、鸟类和昆虫多见,如野兔、穿山甲、刺猬、山羊、蛇、斑尾榛鸡、相思鸟、杜鹃鸟等。
景区为喀斯特低山岭谷地貌,峰峦叠翠,风光秀丽。蒲苞山和五峰山所包括的五座山峰为区内登临观景胜地。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岩溶槽谷,洼地,落水洞,溶洞,石林等皆有所见。岩溶泉池亦有分布。
景区最高海拔1080m,相对高差500-600m,主体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年平均温度13.6℃,比县城年平均气温低3℃。夏季气温比两槽低5℃左右,加上森林的调节作用,生态小气候极佳,是消夏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其中,五峰山竹海景点比较集中,有一条贯通景区的水泥公路连接着条条游览步道,从景区大门至管理处约4km。主要景点有:
竹景观
景区内遍山皆为枝叶繁茂的白夹竹,数万亩竹山恰如碧海波涛、一望无际。核心的游览大道两侧,360多亩楠竹极其茂盛,幽篁万杆,秀竹参天,3.5km的游览大道恰如一条翠竹长廊,林下曲径通幽,十分清爽,构成竹海目前最宜人的观光景观和休闲度假环境。徜徉其间,漫步赏景,品茗休闲,消夏避暑,极其舒适。
小石林
距山门不远处,岩溶石芽景观,千姿百态的怪石似物似兽、栩栩如生。
通天洞
又名仙女洞,在游览大道右上侧山坡上,是景区主要洞穴观光景点。洞口仅盈丈,洞内高大深邃,有前后洞之分:前洞三个大厅,最高达20米,内有石笋、石幔、石钟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后洞蜿蜒曲折,洞内景观如桌,如床,如牛,如人,丰富多样。
清眼湖
在游览大道左下侧槽谷中,为岩溶泉蓄集而成,水面6.6公顷(99亩)。水质清澈如镜,四周青山环绕,松林苍翠,山光水色相映,恰如一颗碧绿的翡翠宝石。
观景台
五峰山之第五峰,耸立游览大道傍侧,山下竹林挺秀,山上古木森森,登山远望,万顷竹海,五峰秀色,两槽烟波可尽收眼底,是竹海主要观景、摄影点,游竹海不可不登之处。
五里坡
有大片的楠竹林,凉风习习,竹影婆娑,分外清雅,是竹海公园主要森林休闲区,目前唯一的接待服务区,建有竹海山庄,可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服务。
名木古树
林中有一棵古桂花树,枝繁叶茂,桂蕊飘香,常有鸟类栖息。另在景区内还有古柏、巨松、红豆杉、“合家树”、“夫妻树”等许多观赏价值很高的古木奇树。
森林植被景观
主要有游览大道至山脊之间的原始阔叶林景观,清眼湖周围马尾松林,小石林附近柳杉林等,具有各自游赏观光价值。
野生世界
林中昆虫很多,翩翩起舞的蝴蝶随处可见,夏秋时鸣声绵长的蝉子更是多得惊人,飞掠的林鸟,小型兽类、爬行类动物出没其间,自然界充满勃勃生机。
蒲苞景区紧接竹海公园,主要景点有:
蒲包山
紧接五峰山,主峰称大家山,海拔1016米,山中白夹竹遍布、荫翳蔽日,生态环境优良,适宜休闲、避暑。
立石寨
铜锣山西翼迭瓦式单斜山岭,邻接西槽丘陵、外陡内缓,山岭单薄陡峻,相对高差四五百米。山势奇险秀丽。立于山顶可尽观西槽风光,田野村镇尽收眼底。以楠、樟为主的阔叶林生长茂盛,环境清幽。前人曾于此山垒石筑寨,躲避战乱匪祸,故称立石寨,尚有寨门、石梯道、大水缸等遗迹。山上古寺——清凉寺,传说有三百年历史,已恢复庙宇三间。自然、人文景观较佳,是登山、朝拜、休闲的好地方。
青云洞
处于蒲苞乡金花村五组,距蒲苞场约1公里。青云洞为一岩溶裂隙洞穴,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中涌出,成一涓涓小溪,为清水河源头。小溪中有姿态秀丽的跌水和一处七八米高的银色瀑布,为景区内少见的动态水景。溪水流入水面约一、二百亩小型水库——青云湖。上述泉溪、跌水、瀑布、湖泊小巧玲珑,分布在约一公里区域内。青云洞有一段孝子李家智与龙王相交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孝子,自愿捐资在此建了一座寺庙,至今香火不断,为此地的重要文化景观(注:还有另外一座新建寺庙)。
注:五峰山竹海处318国道旁,至县城22.5km,其中318国道19.5km,国道至竹海山门3km,水泥路面。五峰山竹海(管理处)——立石寨——蒲苞约15km,乡村土路与4级碎石路。县城——石河——双拱——蒲苞39km,其中210国道27km,210国道——双拱——蒲苞12km,4级碎石路。
2、百岛湖景区
原称乌木水库,处东柳河上游乌木乡境内,1960年开建,1982年方改建竣工。总库容53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5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蓄洪、养鱼、发电、供水(竹阳镇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功能的综合性中型水利工程,也是大竹县最大的水库。
乌木水库淹没总面积1.24万亩,大坝至尾水区长度15公里,水域广大,岛屿众多,岸线曲折,港湾幽深,具有开发内陆湖泊旅游的巨大前景,故又取名百岛湖。
百岛湖中部有318国道在朝阳乡清溪铺横穿而过,将库区一分为二;清溪以北上游库区为水土涵养和生态保护区,清溪以南至水库大坝中下游库区为百岛湖主体旅游景区。该段库区长约10公里,湖面宽500-2000米,水域广阔,天水一色,山水相依,充分显示出百岛湖壮阔气势,适于荡舟、游泳、垂钓和各种水上观光娱乐活动与水上运动的开展。该区有孤岛10多个,其形状不一,面积数十亩至一二百亩不等,可为旅游开发利用。此外,半岛、港湾更是数不胜数,且港湾幽深曲折,湖滨以田园风光为主,为营造旅游环境,打造多种多样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及旅游设施建设,预备了充分的空间。区内其它景观资源还有:
白鹭栖息地
位于秀才坝—杨家沟一带,可培育发展观鸟点。
石刻造像
坝肩纪念碑下,小型摩崖石刻造像,文化观光点。
乌木化石
大坝右侧,长1米,直径60厘米,纹理清晰,有上万年历史,具有科研和科普教育价值。
大坝与纪念碑
为土坝,高20.8米,长130米,左右坝肩双峰对峙,右坝肩有纪念碑一座。
上述景观皆可开发旅游观光点,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注:县城——百岛湖7km,其中318国道3km,柳木路4km(4级碎石路)。
二、清河片区
清河古镇
位于县北东柳河下游。当年古镇建场竣工时,郭举人于上下场口栅门上分别手书“清场雅镇”、“河引利源”二匾额。当事者将题字嵌以各色瓷片,取两联语首字,命名“清河场”。一条独街,北直南湾,似困牛状,向河为上街,背河为下街。场后东柳河清澈如镜。
民国九年(1920年),开明士绅范先级等集资拓宽街道,修茸街面。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抗日名将范绍增,被当年上海外滩的西式建筑所倾倒,于是由上海带回图纸,联合当地乡绅共同捐资,再次改造修茸清河老街,融合欧式建筑风格,使铺房店门高低划一,规格近似,饰以雕塑,建成了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镇老街。
改造后的老街条石铺地,两边各108根欧式圆柱通廊,街房皆为砖木结构悬山式小青瓦六架椽屋,前后乳伏搭牵用三柱前低后高建筑,街房西高东低,呈主宾之势。两边屋檐相距丈余。廊柱、望板及低层外装饰皆塑奇花异卉或珍禽异兽。并有文庙、关庙、禹王宫等古典砖木建筑穿插其间。上街后面有范绍增、范南轩两家二楼一底公馆。街南北口各一道栅门和一座炮楼。可由栅门上二楼通廊消遣娱乐,夜晚可关闭栅门保护治安。当时,清河住有很多国民党军官,烟、赌盛行,经济畸形繁荣,老街成了闻名遐迩的繁华商业街。整个老街全长385.50米,有街房150间,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占地3.3万平方米。整个街道中西合璧,风格独特,规格宏伟,典雅堂皇。这种中西合璧的古街至今尚保存下基本框架,被一些专家誉为“国内少有,四川仅有”的大型宏伟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旅游价值,并于2002年12月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类)。
解放后,老街的石板路于1978年后改铺为水泥路,三座庙宇被原乡政府、中心学校、供销社分别占用,范绍增、范南轩公馆,南、北街口栅门、炮楼等皆已被毁。同时,沿竹庞公路建成了长930米的新街,另一条欧式风格的“哈儿新街”也开始启动建设。因此,清河古镇旅游开发需要在恢复、重现历史原貌上加大力度。
古镇周围其它景观还有:
镇南踏木桥(又名双龙桥),有近300年老黄桷树、“石土地”及石刻碑文。
镇北五拱桥
桥两端有四棵大黄桷树,现存一株,桥头有五层楼石塔。
石子岭“白塔”
清河场对面,砖塔,有九层楼高,是清河场镇街之宝塔,邻近有8米高石围杆,皆已被毁。
姚家庵归址
清河场南一公里,原有9殿,香火旺盛,已毁。
平滩石牌坊
位于清河场南竹庞公路傍,五柱三门节孝石牌坊,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中峰岛(海螺寺)
距清河镇5km,东柳河环抱的一座小丘陵。该岛面积约70亩,四面环水,二桥相通,岛上古柏参天,绿树成荫,白鹤成群,寺宇幽静。有建于明代的海螺寺,三间大殿框架完好,但塑像已经无存,庙前大黄桷树须数人合围,有数百年历史。庙门有对联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形象的道出了该岛的风光特色。岛上原南轩中学,解放后称中峰中学,现已迁出,其房舍完全闲置。
柏林范氏公馆
柏林镇场边,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约1600多平方米,院内条石铺地,门、窗、廊柱皆雕花,工艺精美,具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其建筑年代与清河古街改建的时间应该不会相去太远。清河古镇的范绍增、范南轩公馆已经毁掉,而柏林的范氏公馆却保存相当完整。作为清河古镇旅游参照物,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柏林范氏公馆为范绍增侄儿范南轩所建,范南轩当时为国民党军官、地方恶霸)
千佛崖摩崖造像
柏林乡观音村凉风垭(距乡场约4公里),石岩上刻有大小不等的人物数百个,依稀可见。
注:清河至县城22km,有竹—庞公路(县城—柏林庞家咀)相通。清河——柏林7km。
三、云雾山景区
云雾山位于民主乡西北边境,海拔1190米,是华蓥山的高点山峰之一,也是竹、渠分界山岭,山势雄伟,因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西山积雪”为竹阳奇景之一。与中山插香坪,东山峰顶山并峙。山中煤藏丰富,遍布石灰石矿,所产云雾茶远近著名。其旅游资源有峡谷、森林、温泉、古驿道、古寺、雪景、云雾、溶洞、茶山等等。云雾山景区包括云雾山东侧城西乡与民主乡境内的众多景区景点,主要有:
位于大竹县城以西10公里,318国道旁约2公里,距达渝高速出口9公里。
云雾峡
为云雾山东坡一条横向沟谷,景区方园10平方公里,有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种类丰富的植物和鸟类、野生动物等。原始古朴,虽距城镇不远,都是人迹罕至,让人有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且其气候宜人,是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环境。景区已建有食宿与接待设施。
古驿道
开凿于云雾峡中,是一条古官驿道。据说它启于先秦,兴于三国,历史悠久,一直是四川出川东,过三峡至湖北的官方驿道。保存完好的古道约7公里,道宽5尺(约1.5米),由厚重的条石铺成或在山岩上直接开凿出来,与路旁石碑、石坊、石梯、护栏连为一体,融入整个险崖青山之中。道旁有漏米石、石刻题字、功德牌坊,过沟溪有石板桥、石拱桥。古朴厚重、建筑精美、气势磅礴,在当时确实堪称是一条高等级的交通干道,至今仍不失为一部交通考古的教科书。沿古道可一直上朔云雾寺,沿途还可见到古寨(白云寨),远古巴人穴居洞穴遗址等古迹。
茶园温泉
位于城西乡茶园村境内,距318国道1公里余,原为一石油钻井,现经重新开发利用,已获得具有较大医疗保健价值的温泉水,水温在50℃以上,日产水量2000余立方米,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成份。该温泉目前正进行科学监测评价和旅游规划设计,将开发为大竹温泉观光健身、休闲度假基地和云雾山景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云雾山寺
位于云雾山顶。该处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是云雾山最佳观景点。也是云雾山避暑、赏雪的最佳选择。云雾山寺初建于唐代,当时大竹佛教盛行,有寺庙239座,云雾山寺是其中最著名寺庙之一。现云雾山寺为信众捐资在原址重建,实行民主管理。已恢复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普贤殿等四座庙宇。寺内尚保存有明代石刻佛像,部份原有建筑构件及二孔石桥等文物。该石桥很有特色,原来竹、渠二县分界线即从石桥正中通过,两边镌刻着各自县名,故有“石桥金扁担,一头挑大竹,一头挑渠县”之传说。至今观音殿前两根石柱上,“大竹”、“渠县”题刻依然可见。
九盘村虎仙洞
位于九盘村境内,洞深约2公里,内有如石桌、石碑、石笋形状的各种洞穴景观,有一泉水自洞顶流下,可供数百人饮用。
九盘山龙洞
位于九盘寺北2.5公里,洞中泉水终年不竭,久晴水清将雨,久雨水清则晴,属罕见的气象敏感泉。
红星茶场
位于云雾山上,云雾山寺至318国道间。云雾山湿润多雾,适于种茶,所产茶叶品质优良。1952年即建有茶场,有成片茶山470亩。至1985年全县种茶1.45万亩,有国营茶场2个,农户298家,产茶1.24万担。红星茶场是其中国营茶场之一。该地建有场部和大片茶园,适于开发品茗、休闲、观光旅游。
云顶生态园
位于九盘村境内,属森林休闲山庄类型。建有住宿(20床位)、餐饮及室内外休闲娱乐设施。周围山岭遍布茂盛的马尾松林,生态环境极佳,是森林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四、竹阳镇片区
白塔
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余的竹北乡白塔村红岩头。因塔身通体皆白故名白塔,又称文峰塔,是大竹少数保存完整的典型古建筑之一,竹城标志性景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塔高33.1高,共9层,正六方棱形,基座和1—3层为砖石结构,第一层石檐刻有龙凤图形,二层以上皆为深红色,仍依稀可见。塔内原有木楼板和楼梯,可达顶端观景。
圣庙
位于竹阳镇胜利街,初建于元,重建于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为大竹代表性古建筑。据大竹县志(1985年)记载,棂星门石牌坊及大成殿保存较为完整,棂星门雕刻精美,大成殿为砖(石)木结构抬梁式建筑,进深15米,宽23米,殿柱为石料,高8-10米。
兰芝堂
民居建筑典型。面临正东街,背接小东街,占地约10为,由三列建筑群体构成,内有天井、厅堂、花圃、鱼池、枣园,层层叠叠,虽幽深而不阴郁,曲折而不烦乱,华丽盛称一时(注:民国17年吴佩孚进大竹曾入住兰芝堂,现今状况待落实)。
五、峰顶山景区
位于大竹县境西南部,竹、垫两县交界地区,北起竹林沟,南至牛头寨,长约10公里,属大竹县吉星、石子两乡辖境。该段为明月山的高点,处浩瀚的林海区,森林茂盛。峰顶山为制高点,海拔1179.8米,山峰突兀,森林繁盛,景色壮观秀丽。在山顶可观林海和四面山川秀色,远眺垫江县城。清人马大壮有“登峰顶山绝顶放歌”云,“君不见峰顶之山高插天,五峰一一相钩连,又不见峰顶之松高百尺,婆娑偃蹇不知年。”“石壁危崖何刻削,猿猱绝迹飞鸟还。”极尽峰顶山之奇险壮美。登山远望,则见诸山四面拱立,平原莽莽无际,炊烟缭绕,城廓在目,美不胜收。形容五座山峰或者为女娲补天的五块奇石“化作五朵芙蓉凭空悬”,峰顶山之外“尚有四峰拥奇观”,飞来石、瀑布泉、紫竹、瑶草、石人、石鼓之景观,无奇不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世外仙境。
峰顶山森林生态环境优异,夏季气候凉爽,适合避暑和休闲度假。景区的狮子寨、牛头寨地势极为险要,明清时期曾是驻军防务的军事要地,现仍保存有山寨大门和围墙。
六、其它景区景点
四方山
位于乌木东南部,海拔907米,山中森林植被茂盛,多松、柏、杂木,生态环境极佳,宜于休闲、避暑,山上佛教古寺丹桂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破山和尚曾在此修炼,因寺庙前生长两棵大红桂花树,故名丹桂堂。还有民国时期的炮楼。四方山至乌木8km,至县城17km,为四级碎石路。
硝洞
位于清水镇拱桥坝村大坪上。地表是一片岩溶石山,起伏不大,洞口是一个陡直的天然落水洞,位在一片洼地浅沟中,洞内分三层,深不可测。据接待人员介绍,洞穴内景观相当丰富(待当地提供详细介绍资料)。
松坡林
竹阳镇郊区,距县城3-5公里,有公路可达,处大片的丘陵区,起伏不大,地势宽缓,小丘上多有茂盛的林盘,有比较安静的乡村环境和田园风光,是大竹城郊农家乐集中的地区,适合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娱乐。
红土地
位于双溪乡境内,为当地居民公认为十分灵异的风水宝地,宗教圣地。
荣城山
童家场东北2.5公里印盒村,顶平开阔,四围壁立如城垣。宋筑荣城抵抗元兵。元明居民就此作大寨,躲避战乱,称黄城寨。山上有岘山碑、寺庙、江国霖题字“雄镇”等。今遗迹多已泯灭,仅二三十户农民耕耘其间。
义门口
亦称石义门口,在文星场北。四围险峻,怪石林立,如碣断、如碑残、如璧如圭、如肺如肝,冲然决列直上云端,高阜森然,宋末抗元,此为天然屏障。
石刻摩崖造像
今尚存完好的有柏林乡千佛岩、新生乡白岩寺、民主乡明星村摩岩石像,姚市乡岩画,欧家乡圣旨九龙碑。
杨家五拱桥
又名万福桥,长77米,宽7.3米,高10.3米,清嘉庆年间乡人募捐修建;场西清溪河上高拱桥,建于嘉庆末年,造型壮美,为“登梯望月”之景观。
东柳桥
位于县城东3公里,相传汉高祖年间已建成有石礅木桥,名曰“东流桥”,清乾隆五十九年(1974年)加固桥礅,增宽桥面,改建为五拱连接的拱桥,观之宛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沿河两岸垂柳成行,“东桥垂柳”被誉为竹阳八景之一。
白市桥亭
又称桥楼子、廊桥或风雨桥,县内原有15座,现存二座,白市桥亭位于白坝乡街上,清康熙三年(1663年)修建,民国8年(1919年)改修为十排凉亭,长500多米,桥上有瓦盖长廊。
葫芦堰
欧家场西10余公里华莹山中,有葫芦形天然大堰,长1000米,宽300米,最深处约75米,四周高山环抱,奇峰叠嶂,堰内碧粼粼,山水相映(注: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高山湖泊,应落实有关情况,提上开发日程)。
古井洞
在朝阳乡长丰村6组,洞涌清泉,是东柳河上源之一。后耸崇山,居于悬崖,洞口矿子石壁立。入洞数步有园门,侧身可入。其内,左香炉、右石鼓,上石楼,顶有小孔似窗。前进侧门,只听泉水“叮咚”作响,层折而下,两壁皆石笋,至洞尾皆石柱挺立,上有空穴,不知通往何处(注:有考察探险价值的溶洞,建议进一步落实情况)。
青烟洞
在五仓乡东南7公里处,丝栗坪下兰家漕北端,因四季青烟缭绕而得名,洞中寒气逼人,入之甚难。进洞4米,下有深潭不可测,触水寒骨,沿壁有足宽小径,抓岩缝前行,见门5道,潭5个。一路钟乳甚多,状似山川、虫鱼、鸟兽等。洞水涌出,四季不竭(注:可能是一处具探险科考价值溶洞,建议进一步考察落实)。
孟浩然住宅
石桥铺街后东北,占地8640平方米,四周砖墙围护,前后各一道院门。主体建筑为一座中西结合的二楼一底小青瓦砖木结构楼房,占地6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楼外四方墙面及18根方形独立砖柱皆为拉毛装饰,楼内木质楼梯,有房舍30间,底层建有升温炉灶(注:孟浩然,1897-1953年,梁平人,后住大竹石桥铺,曾任国民党军队副军长,1949年随范绍增宣布起义,后在解放军供职)。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145275129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