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安的种子》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014-07-14 22:37:34)
标签:

佛学

分类: 课程及读书分享
转自丁鹏的Q空间。

http://s6/mw690/001CtHlPgy6KrQ6yBAF05&690

口述|黄丽(《安的种子》绘者)

采访整理|新京报记者 白明辉

编者按: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表现得如此急躁?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一颗简单安定的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反思,于是一本创作于几年前的绘本——《安的种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作者: 王早早/著,黄丽/绘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2-1

书中所表现出的禅意,温暖而朴素的画面语言,以及与现代人心态的一种契合,让大家从故事得到反思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从3月8日至4月8日,《安的种子》插画创作草稿及原作在西安朗庭·未艺术机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这种将一本绘本的创作过程完整展现的形式,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报记者也特意来到西安,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与本书的绘者黄丽进行了一次深谈。她为我们解析了《安的种子》创作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一、创作缘起:这个世界得了急躁病

在创作《安的种子》之前,我的插画公司在西安已经成立了十多年。

一次,有位插画师问我:“我已经在这里画了两年了,什么时候才能画得像某某插画家一样好呢?这太慢了!”我不知道该怎么鼓励他,只能告诉他:“慢慢来,慢慢来……”因为我无力的回答,所以他离开了。后来,又有位插画师很苦恼:“我这样一年一年地画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在西安买房子?这太慢了!”我没办法给他承诺,只能告诉他:“慢慢来,慢慢来……”因为我苍白的回答,所以他离开了。

每次看到有才华的插画师离开,我的心里就感到刺痛,我懊恼自己没办法说服他们继续插画工作,懊恼自己没能力帮他们实现愿望,但我更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这么着急?

其实,在公司里坚持工作了10多年的插画师,他们已出版了一些好的作品,也有两本书与《安的种子》一样,荣获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当然,他们已在西安这个城市里买了房,安定了下来。

小时候,我去一位长辈家拜年,经常听到阿姨对上初中的女儿说:“你要好好读书啊!将来考个好大学,毕业后给妈妈买别墅住!”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很困惑: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孩子讲话?孩子心里该多着急呀!

我们期望快速地积累财富,我们焦急地要成长,想要实现愿望;我们急切地帮孩子定下目标……我问自己,这个世界都得了这种急躁病了吧?是的,不但成人得了病,甚至还企图将这种病“传染”给孩子。

到底如何治疗这种病呢?

在这个时侯,我拿到了《安的种子》的文稿,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就是一直以来我想要说的话。

▲《安的种子》创作线稿。

▲《安的种子》创作思维导图。

二、确定主题:安定、等待

《安的种子》作者是王早早。通过与她多次见面及电话沟通,我们达成了共识,认为种出千年莲花,需要一颗简单安定的心,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们最缺少和最需要的心态。之后与编辑及同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安定、等待”正是这篇《安的种子》的主题。

文本的主题很好,但在故事的叙述上还存在缺陷,在画草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加以调整:

如问题之一:主题不突出。原文本中安一直处于“不知”状态下,这使得结局似乎是一种偶然,而跟安的心态无关。

解决方案:“安定”的情绪是在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之后,呈现出的一种“安静、等待、顺其自然”的状态,因此在故事中加入安询问农夫的情节,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合理,主题更突出。

三、寺庙原型:西安兴教寺

佛教及寺院的题材我以前从未接触,只去寺院游玩过,未曾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对寺院的生活比较陌生。

为了体现《安的种子》中那种“安静”,我曾去西安及四川多个寺庙采风。终于,在西安城南20公里外的少陵塬上的兴教寺中,我找到了想要的“安静”感受。兴教寺是一座唐代的寺院,唐代玄奘法师长眠于此。因离城较远,寺里的游客比较少,整个寺院显得格外宁静。这里有古老的厨房和后院,西北地区常见的房屋样式,寺院里的僧人还保留着质朴的生活传统:砍柴、挑水、种菜等。这里的生活和环境给我在《安的种子》的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中小和尚的生活细节,处处都是来自于兴教寺中的僧人生活。

四、图画特点:采用“敦煌土”做颜料

《安的种子》的故事由平凡开始,到平凡收场,我想这种感受是一种朴素、平凡的语言。

兴教寺的秋天和冬天,处处都透出古老而朴素的气息,我想抽取一种单纯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在寺院的后面,我找到一座废弃的窑洞。窑洞墙面上的“黄土”传递出的感受,就是我要寻找的语言。

2008年,好友从北京回西安过年,20多天一直和我在画室里创作。我对她使用的绘画材料很有兴趣,材料里那种质朴的感受是我一直寻找的语言,她给我示范了很多种底色,我选定了我想要的一种,将其呈现在作品中。

▲为了达到想要的“黄土”的感觉,《安的种子》采用“敦煌土”做为颜料。

五、构图设计:以“面”为主,传达“安静”感受

(1)运用中国传统散点式构图法。

(2)画面结构以面为主,削弱用线,传达“安静”的感受。

五、细节设计:环衬对主题的深化

无论是否拥有一颗千年的莲花种子。所以,小和尚安在拿到种子前在做日常的事,等到千年莲花盛开之后,他又回到普通的生活当中。在环衬中加入这样的情节,令人有了回味的空间,这也是中国人的美学思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五、其他亮点

1.时间设计

莲花种子生长与时间有关。本、静两人种种子的时间较短,但会有短暂的时间过程,从阴天-小雪-大雪-雪晴。安种种子经历了冬-春-初夏-盛夏的时间变化。

2.角色设计


本,急躁、毛糙的男孩;

静,内向,像溺爱孩子的母亲,女性化的男孩;

安,踏实、平凡的男孩。

3.色彩设计

兴教寺整体的色彩感受是温暖而朴素,这与故事的感受及安的状态很相似。其中有四种颜色:

(1)灰色的庙宇、院墙、地面;

(2)灰色中有暖暖的土色;

(3)土红色的柱子、横梁、庙门;

(4)白色的雪。

为了体现温暖与朴素,明度采用中灰色调,纯度偏低,色相偏暖。

▲展览期间,展厅内的莲花也盛开了。



*题图:《安的种子》原画。感谢朗庭·未艺术机构(微信公众账号:Art-V)提供内容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