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江花月夜》之景物形象

(2014-03-13 15:17:57)
分类: 高二教学资料
《春江花月夜》之景物形象
这学期,我们将重点学习唐诗宋词。如何去快速准确的读懂诗词,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从而让自己在诗歌鉴赏题中多得一些分数,我想,这是在座的各位同学所比较关心的。那么,诗歌该如何鉴赏,考试中老师出题又会着重考察我们那些鉴赏能力?下面我们就结合历年来江苏省高考大纲中对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来看看,我们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
考点阐释: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先来看第一的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 形象:
诗歌中的常见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⑴人物形象
诗歌中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①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所以,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⑵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描绘的自然景物(如韦庄《台城》“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的“台城柳”)。由于客观景物(山川、草木)形象中寄寓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所以我们通常将这些结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物称为意象(注意,既然是物,那么他的词性必须为名词,如是偏正是短语结构,他的中心语必须是名词。如“美丽的花”是意象,而“花美丽”则不是)。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多个相关的意象进行组合可以生成场景画面(季节、地域、山水、农事、战争、狩猎、离别),所呈现出的而特定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
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景与物的画面 
意象:
意——景物画面所附的作者思想情感 
 
意境:诗词中的意象彼此组合所形成的艺术氛围

(3)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此类形象多见于咏物诗之中,托物言志、咏物抒情。例如:蝉、鹰、雁、松、梅、竹、柳等;又如于谦的《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注意:关于“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的区别:
“景物形象”是指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事物形象”包括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和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
判断的标准就是看这个物在诗中的作用。如果只是构成环境那就是“景物形象”,如果有超出物本身的含义,比如“托物言志”那就是事物形象。

作家作品介绍: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一生仅留存两首诗歌,而其中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获得了诸如“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下面,就请结合《春江花月夜》来思考,在这篇诗歌作品中,作者写了哪几类形象,这些形象又各自有什么特点?
一.景物形象:(前八句)
江,花,月(春、夜是背景)
特点:浩瀚澄澈的江(连海平、滟滟),绚烂耀眼的花(芳甸、花林、霰),富有生机活力(生)、明亮空灵的月(不觉飞、看不见、一色、无纤尘、皎皎)。
前面我们讲到,多个相关的意象进行组合可以生成场景画面,而这些场景画面所呈现出的而特定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那么,这些景物形象生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它的意境又是怎样的?
画面: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能否用五个字进行概括:春江花月夜
这些景色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意境:幽美(芳甸、花林、霰)邈远(连海平、江天一色) 清幽静谧(月夜)  澄澈空灵(滟滟、无纤尘)
前面我们讲到,意象是寄寓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景物形象,那么作者极力为我们营造出这样一个幽美恬静、空灵澄澈的天地,他的主观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而生发出的兴奋、愉悦之情。(回答情感时需注意不仅要回答情感“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及因何而产生的情感)
思考,前八句作者在写景手法上运用了哪些技巧。
写景技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侧面烘托
情景关系:借景抒情
小结:这八句,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借此表达了眼前美景的欣喜愉悦之情。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板书:景——月色无垠  空明纯净 
方法指导:景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结合前八句,思考,对于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我们该如何做?
1.抓住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首诗,首先看他描写了哪些形象,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暖、冷),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
一般来说,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形象画面如果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的情感寄托是高昂乐观的;反之,描绘的景物形象的画面如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所寄托的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注意:有一种情况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及景物形象画面鲜活明丽,而人物情感则是低沉伤感。如《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凄清冷寂,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不同的意境,寄托的作者不同的情感。需具体研读。
所以,我们在分析景物形象时,不仅要理清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形象,还要分析景物形象的特点及所营造出的意境,继而去探究作者与景物中所依托的情感。
问题模型:
1. 诗中某句(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 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变现***之情?
3. 诗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4. 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图景;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即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为什么)
作业:结合《春江花月夜》前八句,尝试设问,并规范作答。

思考:《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如何得见?
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句作者将观察视角逐渐缩小,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月”这个形象上来。
那么,作者笔下的月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做赏析?
皎洁、孤独(皎皎空中孤月轮)
恒久(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多情(可怜楼上月徘徊)
那么作者笔下的“明月”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呢?
恒久:
何人初见、何年初照: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无穷已、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情景关系:托物叙理
小结:
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岁岁流不息,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张若虚就是这样,他跳出了“物是人非”的磁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哲学的视角,仰观宇宙,俯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人生虽短暂、虽无常,但却和明月、长江共存于永恒的天地间。所以,我们也应该抓住手中有限的光阴,活在当下,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人曾评价这几句诗“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
齐读,教师检查背诵。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高悬。板书:月悬
板书:理——哀而不伤 宇宙人生
多情
作者是如何刻画月亮“多情”的形象特点的,请找出相关的诗句?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落月摇情满江树”
徘徊:(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心绪的写照,表现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摇情: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哀而不伤的离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多情的月亮,触发了离人的思绪。那么作者笔下的离人有哪些?他们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游子(扁舟子);思妇(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中、捣衣砧)
形象特点:愁情满怀,凄苦落寞;
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离人的形象的?
正面描写:不胜愁
侧面描写:
以月亮的“徘徊”和“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心绪的写照,表现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鸿雁、鱼龙:鸿雁长飞,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潜跃,只能泛起波纹。衬托生命的渺小,宇宙的宏大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落花、暮春: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思妇);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游子)。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大好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斜月、落月:江潭落月,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碣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行文至此,作者不仅借江月去思考了人生宇宙的哲理,表现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更是借月刻写了美景之下的游子思妇的离愁,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天各一方离人的同情和祝愿。
思考:写景技巧(虚实结合、拟人)
      情景关系(借景抒情)
齐读: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西斜,落下。板书:月斜 月落
板书:情——思妇游子 离愁别绪
思考:再找找,文中还有没有我们未分析的形象,如有,请找出,并尝试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白云: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
扁舟子、明月楼:飘荡江湖的游子;月夜闺中的思妇。(借代)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作业:
结合本课所讲到的景物形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望月怀远》思考:
1. 本篇诗歌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形象,这些景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 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 赏析本诗所运用的技巧手法。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   月升   ——美好兴奋
                         
          哲理思考——   月悬   ——哀而不伤
                         
游子思妇离情—— 月斜、月落——伤感落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