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式民工》 关注周述恒

标签:
生活记录我记录杂谈社会/纪实农民工周述恒 |
分类: 人生漫记 |
新闻链接:农民工作家周述恒的忧虑
来
http://i5.ce.cn/book/zzdt/201003/27/W020100327344221481368.jpg关注周述恒" TITLE="关注《中国式民工》
周述恒(右)与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32岁打工仔根据亲身经历著《中国式民工》引发轰动周述恒接受本报专访:农民工作家:最担心新生代农民工
农民工,2.25亿人的庞大群体。谁来讲述他们的故事?2009年末,一个在福建流浪13年的打工仔,用血泪书写出一本长达47万字的小说《中国式民工》:一群顽强而卑微的身影跃然纸上,小说很快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并成为各大电视访谈节目的话题。
是什么原因令一个农民工创作出如此宏大的长篇小说?繁华都市角落里的农民工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走近农民工作家周述恒,解读那些卑微身影里的心灵世界。
●(新生代民工)他们在追求公平上面比较直接。但他们的暴力倾向是前所未有的。
●他们心高气傲,但能力说真的还有点欠缺。
●社会没有给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正常的环境,尤其是教育上给予的太少了。
农民工与媒体红人的双面人生:“好像做梦一样”
与普通打工仔一样,今年32岁的周述恒住在每月300元的出租房,十几平方米的局促空间,一床一桌和一个简易衣橱占了大部分空间,又挤进一张婴儿床,客人来了只能坐床上。桌上一台电脑,另一侧墙上悬挂着一个小书架,书籍种类庞杂。
谈到新书,他说:“这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所以才有力量。”“中国农民工太苦了,没有人关注他们,我很着急,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形。以前我也见过农民工写的东西,大多都是短篇,发牢骚的居多。那没有意义,我觉得要有理性。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些事情,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能引起国家的重视等。靠一本书来推动事情的发展不太现实,但这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我必须呼吁。
去年7月,这部被周述恒命名为《中国式民工》的小说开始出现在某中文网站上,很快引起了网民的注意。随着点击量达到五十几万次,跟帖者越来越多,网站开始关注这部书。经过17个月断断续续的写作,周述恒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大部头”。
尽管网络火热,这本书最初却被多家出版社拒之门外。周述恒曾联系几家出版社,得到的答复却是农民工题材“不好卖”。
而接下来的事对于周述恒来说更有着太多的“想不到”。先是福建当地的媒体找上门来,随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日本读卖新闻、法新社、英国《卫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至沓来,周述恒一时之间被网友奉为中国式民工的代言人。媒体报道后,小说被十余家出版机构“争抢”,让周述恒“好像做梦一般”。
蹬过三轮送过报进过流水线
16岁开始打工16年
2008年,周述恒换了份销售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他开始“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写作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副业。写作中最困难的是,结构如何安排,情节如何展开。因为没有经验,他按照《中国式离婚》的结构样式,将小说分成99个章节“依样画葫芦”。99章,45万字,在线连载,对于初中都未毕业的他来说,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小说《中国式民工》以周小凡、小林和张志伟3个民工的打工生活为主线,反映农民工艰辛的生存状态,以及农民工在城市里很难找寻认同感与归属感。书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周小凡为了帮工友刘全海讨回两千多元工资,被保安一顿毒打。周述恒说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农民工最大的委屈就是拿不到工资。”
周述恒说,在从事蹬三轮车,进电子厂、注塑厂、塑胶厂,送报纸和当业务员等多项工作后,他深切体会到农民工的不易。出生在重庆的周述恒,15年前外出打工,31岁的他混迹福建。自2008年5月起,他开始在出租房里创作小说。刚开始时遇到不少打击,因为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回来后还要忙于写作,非常累。同住工友的不解和嘲讽,也增加了他的写作压力。此外,他的个人文化程度有限,很多情感难以用语言表达。
周述恒说:“我把小说的部分章节发到网上,没想到出人意料地火了,很多网友每天留言,等着我更新章节,这让我备受鼓舞。我写的时候经常流泪,书中60%是自己的亲身经历,20%是身边工友的经历,其余的是虚构情节。”出版此书的李先生表示,这是中国第一部农民工所写的完整展现民工生活的小说,希望能借此推动全社会关注农民工。
为写作准备到广东打工:
“最期望官员和决策者来看这本书”
广州日报:你初中只读了一年,是如何驾驭这么复杂的文字的?创作上有难度吗?
周述恒:别人休息时喜欢玩扑克、打麻将,我打工之余最爱看书,新的太贵了,没钱买,就去旧书摊上买来看。一本两块吧。但一本两块也贵啊,后来我就到废品收购站去买,一本一块就能买到。《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都看过,看得最多的就是杂志、武侠小说,像《读者》、《知音》、《青年文摘》等。
广州日报:今年的热词叫“新生代农民工”,你认为你算新生代吗,你怎么看这个话题?
周述恒:真正的新生代其实是85后。他们在追求公平上面比较直接。但他们的暴力倾向是前所未有的。整体来说,他们吃的苦少,很多不认同农村,因为农村太苦了。并且,他们基本没干过农活,他们心高气傲,但能力说真的还有点欠缺。他们想过都市生活,很多失业了就出去拉点人偷、抢。我身边就有一个17岁的小孩,为了上网抢了23元钱,把人给杀死了。
另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他们对现状非常不满,新生代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事实上,是我们社会没有给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正常的环境,尤其是教育上给予的太少了。所以,我的小说里面写了一个极端,就是刘全海,他杀人了,他儿子也杀了两个同学。小说写的全是最懦弱的人最后无奈杀人,反而有些强的人不会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强的打工者会懂得反抗,随时的一点反抗就可以减轻压力。但那种很弱的就是一直忍,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直接来一个极端的。
广州日报:现在你的小说出版了,而且成了媒体红人,将来你的农民工身份是否会发生改变?
周述恒:我认为现在大家关注的不是我,而是我背后的那个巨大的农民工圈子,那么我们这个农民工群体,该如何去回报社会,回报大家的关注?小说出版的版税能给我带来一笔收入,如果卖得好,也许会有10万元钱吧。这笔未来的收入让我有底气规划未来,有了积蓄,我准备到广东打工。不是为赚钱去打工,而是为写作去打工。广东是农民工最多的地方,期望去那里打开眼界。
边打工边写作,是我理想中的未来生活。我的身份一辈子也不会改变,永远是个农民工。
广州日报:媒体都说你成了农民工的代言人,你觉得能代表他们吗?
周述恒:我不觉得有资格代表或代言他们。我能做的,只是在我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把农民工兄弟们的心里话告诉大家。其实最期望官员和决策者来看这本书,因为只有当他们更真切地看到我们的生活,听见我们的呼唤,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广州日报:你希望一些大作家如何关注农民工问题?
周述恒:作家关注有啥用啊!要政府关注啊。比如说教育,现在有很多农民工念完初三就出来打工了,就是因为跟父母在外面念书,念到初三就要回去念高中,教材都不一样的啊。所以,很多初中上完或是没上完就又打工了。还有,工伤问题、职业病问题,我书里都写了这些。大部分城市人打心里就瞧不起农村人。起码要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兄弟姐妹,这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