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睡得迟,上床很快入眠。早上睁开眼,就听窗外大雨滂沱,哗哗下个不停。第一反应是但愿州河上游别下暴雨,千万别出现又一个“9.3”、“7.8”特大洪灾,我们这座城市实在是再也经不起洪魔的折腾了!
这是五一大假的第四天。经过前三天的酷热,老天终于露出它温情的一面。虽然下起雨来昏天黑地,气温也降了好些,但人体舒适度明显好转。
雨一直下,而且愈下愈大。下雨不是出门天,恐怕今天多数人都会改变行程。
望着日历,方才想起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这个称谓似已离我渐行渐远。默念着“青年”这个字眼,冥冥中想起同乡杨牧那首著名的诗——《我是青年》。
“……
我是青年——
我的血管永远不会被泥沙堵塞;
我是青年——
我的瞳仁永远不会拉上雾幔。
我的秃额,正是一片初春的原野,
我的皱纹,正是一条大江的开端。
我不是醉汉,我不愿在白日说梦;
我不是老妇,絮絮叨叨地叹息华年;
我不是猢狲,我不会再被敲锣者戏耍;
我不是海龟,昏昏沉睡而益寿延年。
我是鹰——云中有志!
我是马——背上有鞍!
我是骨——骨中有钙!
我是汗——汗中有盐!
……”
初读此诗,我还是小小少年。不敢说当时读懂了它,但它确在我心灵深处播下理想和诗情的种子。那是特殊年代的檄文,更是热血青春的呐喊。相信读过《我是青年》的人,都曾经被诗中的激情感染,被诗中的热情点燃。即便是人到中年抑或老年,同样会被深深震撼和激励。
其实杨牧写《我是青年》不过36岁,甚至比现在的我还年轻,按照时下官方说法,应该是地地道道的“青年”。可诗人力透纸背的却是时不我待的焦虑,舍我其谁的豪气!
重读《我是青年》,除了惭愧,更有不安。
对我辈而言,5月4日也许是个令人尴尬的日子,青年节也不再是属于自己的节日,可是如果年龄与“青年”仅有生理界限的话,我相信在这锦衣玉食的粉红年代,我们的心理年龄应该要年轻许多。不敢妄称“我是青年”,但我希望留下“青年”那不老之魂——“我爱,我想,但不嫉妒。我哭,我笑,但不抱怨。我羞,我愧,但不悲叹。我怒,我恨,但不自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