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二十世纪六零年代,适逢波澜壮阔的文革。上大学的姑姑经过“革命”洗礼,正好一试检验
“革命成果”的身手,于是给我起名“杨波”。
儿时的我生活虽不富足,却也在关爱中成长。长辈唤我“波儿”,老师叫我“波波”,那些饱含真情的昵称给我留下温馨甜蜜的记忆。小时候看电影《英雄儿女》,记得有句歌词叫“大海扬波作和声”,每每听见就感觉象有人夸我,令我莫名地自豪。可伴随着青春浮躁,叛逆的我开始对周遭表示不满,首当其冲是自己的名字。我发现即便足不出户,随意也能听见或者看到与我一字不差的名字。并且随着“文化”渐多,我对“波”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波峰、波谷、波动、波折……令人怅然落寞的字眼!感觉自己的名字不仅雷同、俗气,甚至还暗藏着种种“江湖”险恶。
就想改变自己的名字。为了不至于因为“脱胎换骨”而让所有人重新认识我,我想到了古西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于是自作主张把名字改成了“波塞”,不料高中转学时好心的户籍民警只知“杨波”不识“波塞”,硬生生帮我恢复“名誉”,害我跟“杨波”那家伙欲罢不能。
参加工作后我厌名想法不断,改名之心犹存。特别是事业上起起伏伏,生活中磕磕碰碰,愈发印证我名字不佳的臆断,愈发坚定我“弃暗投明”的决心。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名字,好比一桩不幸福的包办婚姻,虽然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形式上两人尚能旦夕相处,实质上却是同床异梦。况且
“她”不旺夫兴家,没有可人的感觉,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是
“克夫”的主儿!于是对“她”冷嘲热讽,横眉怒目,只欠一纸“休书”。偶尔在报上发表一篇小文,刊登半行歪诗,也绝不让“她”登堂入室,而是搜索枯肠用些古灵精怪的笔名,如花花太岁彩旗猎猎的婚外情。
曾经在互联网上搜索“杨波”,结果一下搜出二十多万条相关信息。当中既有工农商学,也有达官贵人,又不乏歹徒奸佞。迷失在这茫茫人海中,我看不清自己的身影。“改变人生从改变名字开始”。后来看到一本关于姓名与人生的册子,我如获至宝、奉若神明,在“天格”、“地格”与“三才配置”间谋划起自己的人生——杨观,洋(杨)洋(杨)大观,阳(杨)关(观)大道;杨格,扬(杨)我风格……
直到那天去网上冲浪,把苦恼向友人倾诉。友人面对我的满腹愤懑,沉默良久,随后发来一句:“不同的人用同一个名字,就象大家唱着同一首歌,唱响属于你自己的音符就好啊!”紧随其后的是一串串阳光和笑脸。
“同一首歌”?!
不等我回过神来,又是一连串的诘问:“难道你忘了曾经的荣誉始终与你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难道你忘了当你见异思迁她一直忠贞不渝与你厮守在一起?感谢姑姑给你起的名字吧,你的生命将因为波峰、波谷、波动、波折而更加精彩!”
当头棒喝,然后豁然开朗!
好一个“同一首歌”!没有比这更美更好的理由了。虽然名字不过是区分你我的符号,没有贵贱,高下不分,可既然有那么多人唱这“同一首歌”,不正说明她是多么悦耳动听多么令人荡气回肠的一首“歌”吗?我没有理由不用心呵护这首“歌”,没有理由不倾尽全力唱响这首“歌”,毕竟,她曾经默默伴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而今我终于幡悟,江湖绿林尚且有“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豪气,我人在旅途,行不改名也该算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面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