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油,因而又叫臭虫、臭板虫。属有翅亚纲、渐变态类。全世界己知约3.5万种,中国记载2000种左右。分布遍及全球各大动物地理区,以热带、亚热带种类最为丰富。多为植食性种类,为害农作物、果树、林木或杂草,刺吸其茎叶或果实的汁液,对农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形态特征
体多为中形及中小形,个别种类大形。多为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体壁较坚硬。口器刺吸式。翅两对,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臭腺,其分泌物在空气中挥发,产生浓烈的臭味,可用以防卫。
(一)头部
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3—4节,但与同翅目所不同的是喙基部白头的前方伸出。触角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少数种类无单眼。
(二)胸部
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膜片的翅脉数目和排列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后翅膜质,翅脉变化很大。胸足类型因栖境和食性不同而常有变化,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多数种类有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后足基节处。中、后胸各具气门l对。
(三)腹部
腹部通常10节。背板与腹板会合处形成突出的腹缘,称侧接缘(connexivum),无尾须。第l一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二、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蝽将卵产在雄虫体背。卵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类为鼓形、短圆柱形和短卵形,多产于寄主植物表面,多粒整齐排列(如蝽科);另一类为长卵形或长肾形,单粒或多粒成行产在植物组织内(如盲蝽科)。蝽、缘蝽、猎蝽、瘤蝽及臭虫等科的卵常具卵盖,为若虫孵化时冲破卵壳的有效构造。若虫一般5龄,体色变化较大,具臭腺者其开口位于第4—6腹节背面各有1对。成虫臭腺开口移位于胸部腹面,仅1对。臭腺所分泌的挥发性液体可用于自卫,有的还可造成植物的心叶、芽、花、幼果等焦枯。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以卵越冬。
蝽类多数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多种植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汁液,有些种类还可传播植物病害。吸血蝽类为害人体及家禽家畜,并传染疾病。水生种类捕食蝌蚪、其它昆虫、鱼卵及鱼苗。猎蝽、姬蝽、花蝽等捕食各种害虫及螨类,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半翅目昆虫体小至大型,体扁平。口器刺吸式,与同翅目相同,但着生在头的前部。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这是本目的主要区别特征。半鞘翅部分又可再分成革区、爪区,在盲蝽和花蝽科还有楔区。身体腹面常具臭腺开口,能分泌“臭椿”气味的挥发性油。在成虫臭腺开口位于中胸,但许多科没有。有的科的若虫在腹部第4、5节腹面又具另两个臭腺开口。变态为渐变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
1951年,Fieber将其分为显角亚目和隐角亚目。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显角亚目是一个多元进化的类群,而隐角亚目不具备一个亚目的分类地位。Stys and Kerzhner(1975)将其分为7个型,73 个科:T .
Schuh and P. Stys (1991), J.A.Slater(1992) 将其分为7个型23总科和76个科。
(一) 蝎蝽型Nepomorpha
即隐角亚目,水生种类,体多呈流线形,触角短于头部,且常稳藏在复眼下方形成的触角沟内,不显露。前足捕捉足,中、后游泳足。多以腹部末端的呼吸管进行呼吸。多为捕食性,生活于静水中,夜间飞出水面活动。包括5个总科10个科。
1、 田鳖科(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体大而扁宽,头短阔,复眼大,无单眼。喙短而5节,略弯曲。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由于雌虫多产卵在雄虫体背上故而叫负子蝽。食鱼,是养育业的害虫。北方常见的如大田鳖Kirkardyia deyrollei
,南方常见的如桂花蝉Lethocerus
indicus。
2、 蝎蝽科 Nepidae
又叫红娘华,体形多变,通常细长似蝎状。头小,隐于前胸中。触角3节,喙3节。前胸长,呈颈状。前足长而弯曲,适于捕捉。腹末呼吸管细长常见有蝎蝽(Nepa chinensis Hoff.)、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 Mayrt)。
3、 仰泳蝽科
体背隆起似船底状,以背向下,用后足划水游泳。触角4节,喙3节或4节。前胸后方较宽,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革片和爪片明显,膜片较短,无翅脉前足较短;中足也不甚发达,用以握持物体;后足甚长,桨状,休息时伸向前方。腹部腹面中线两侧凹入成槽,覆以刚毛列,以贮存空气。捕食性强,常伤害鱼苗。
1951年,Fieber将其分为显角亚目和隐角亚目。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显角亚目是一个多元进化的类群,而隐角亚目不具备一个亚目的分类地位。Stys and Kerzhner(1975)将其分为7个型,73 个科:T .
Schuh and P. Stys (1991), J.A.Slater(1992) 将其分为7个型23总科和76个科。
(一) 蝎蝽型Nepomorpha
即隐角亚目,水生种类,体多呈流线形,触角短于头部,且常稳藏在复眼下方形成的触角沟内,不显露。前足捕捉足,中、后游泳足。多以腹部末端的呼吸管进行呼吸。多为捕食性,生活于静水中,夜间飞出水面活动。包括5个总科10个科。
1、 田鳖科(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体大而扁宽,头短阔,复眼大,无单眼。喙短而5节,略弯曲。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由于雌虫多产卵在雄虫体背上故而叫负子蝽。食鱼,是养育业的害虫。北方常见的如大田鳖Kirkardyia deyrollei
,南方常见的如桂花蝉Lethocerus
indicus。
2、 蝎蝽科 Nepidae
又叫红娘华,体形多变,通常细长似蝎状。头小,隐于前胸中。触角3节,喙3节。前胸长,呈颈状。前足长而弯曲,适于捕捉。腹末呼吸管细长常见有蝎蝽(Nepa chinensis Hoff.)、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 Mayrt)。
3、 仰泳蝽科
体背隆起似船底状,以背向下,用后足划水游泳。触角4节,喙3节或4节。前胸后方较宽,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革片和爪片明显,膜片较短,无翅脉前足较短;中足也不甚发达,用以握持物体;后足甚长,桨状,休息时伸向前方。腹部腹面中线两侧凹入成槽,覆以刚毛列,以贮存空气。捕食性强,常伤害鱼苗。
3、
蝽科Pentatomidae
(bugs)
体小至大形。头小,三角形,明显地分为中片和侧片。触角5节,偶有4节。喙4节。有单眼。前胸大,侧角有时呈刺状。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超过前翅爪片的长度。前翅膜质部的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跗节3节。大多数为植食性。世界已知种2500,我国已知350种。本科可分6个亚科:
(1)、盾蝽亚科Scutallerina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