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天三夜徒步环巢湖记

(2018-10-17 17:18:08)
标签:

杂谈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来选择环湖
但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这样的一次经历
在这场选择中,与自己为伍
感受身心抵达崩溃边缘后的酣畅淋漓
体会直面人生挫折且越战越勇的自己
体验有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一直在湖边
自己陪自己死磕,面对内心不断翻腾直至平静
看看这些人,从起点回到终点
我想,经过八百里巢湖烟波瀚渺
定有不一样的心境!
----题记。来源于"安徽百公里"公众号

缘起
8月30日,罗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个安徽行者"2018第四届中国合肥环巢湖自由终点挑战赛"报名链接,内容是:10月1日-4日,徒步环巢湖挑战赛,四天三夜,168公里。有一日组(38公里),半程组(两天一夜,86公里)和全程组(四天三夜,168公里)。
我留言:你有参加意向?她问我:你参加吗?我想参加但没人一道。我说:我主要犹豫不能洗澡的问题。你要参加的话,我们搭个伴。她回复:我俩一道挑战一下。洗澡不行到镇上的宾馆搞个钟点房就是。(我为什么在此详细描述这个细节,后文有理由陈述)我问:那现在报名吗?她说:我们一起报。我说:好。之后她扔过来一句话:哪个不去就帮对方付报名费。估计这样就铁板钉钉了。隔着手机屏幕,我大笑,边笑边在手机上敲下了下面几个字:这主意甚好。一言为定。她接上四个字:驷马难追。我依然大笑,告诉她:我笑的肚子都疼。之后我们各自报了名,全程组,并把报名成功的缴费截图发给对方。我说:事情果然是要有人相互推动,效率真高。她告诉我:我家那人在边上说不要报不要报,我说不行,不报的话要帮你付报名费,他无话可说了。我说:拍脑袋行动。
此后我动员2016年元旦与我一起走完百公里毅行的胡同学也报名参加了这次环湖。
之后参加环4的人就进了一个群"环四斗士交流群",各种疑问都可以问,环4客服都很耐心地进行解答,而且老手也可以为新手各种答惑。四天三夜,168公里,未真正踏上路途之前需要心理的支撑,信心的积攒。这个群无疑起到了这个作用。关于路线(已经下载了组委会的路书),关于露营,关于装备,关于补给,环湖路上的点点滴滴都渐渐明朗起来。甚至于关于天气,有人问,如果下雨怎么办?组委会回答说:给大家准备了雨衣,帐篷,防潮垫,睡袋,一切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有应对,放心吧,天气是不可控因素,人是可控的。环4倒计时10天左右,环四斗士交流微信群简直热闹非凡,一会不看,信息就是999+,参赛的人真是各种操心,我真是有点心疼组委会。当然组委会的无比耐心的各种解释和回答也让我对他们在环湖的四天里给我们的后勤保障充满了信心。我也是在群围观中渐渐树立了一定会完赛的信心。

组队
9月3日,看到可以组队,四人以上的队有手杖和速干衣赠送。我告诉罗同学,她也得到信息了,并告诉我,她约了一个女孩子,是一个人。我说,组队要四个人,我这边还有一个朋友。你昨天约的那个女孩子可愿意和我们组成一队。罗同学说那个女孩愿意。于是我们很快就组好了队。我说,那队长就是你啦。罗同学问我:队名叫什么?我说,你想一个吧,够拉风就行。罗同学不知道是反应快还是懒得想,瞬间扔过来三个字:拉风队。我也没怎么想,立即回答了她:我看可以。就这样,拉风队成立,队员间除了我和罗同学,我和胡同学还比较熟悉外,其余的相互并不认识。组队的最初动机不过是组委会为团队额外赠送的手杖和速干衣而已。但是四个人的缘分也是在这一刻开启,即将一起踏上四天三夜的168公里之旅。
组了队之后,大家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更多的交流。环4组委会根据每个参赛人员自己提供的照片,为每个人制作了海报。国庆前几天,罗队长建了个群,群名有意思:一时冲动报名环湖估计边走边后悔群。

前夜
9月30日,还是工作日。环4倒计时1天。开始列出行清单,整理出行行李。汲取2016年元旦行者百公里亲身体验,背包一定要轻。能不带的尽量不带。
然后就是整理好心情,准备第二天出发。四天三夜,感受行走的力量。

DAY1:10月1日,38公里(0-38公里)。

国庆日。早晨6点半就出发了。地铁2号线转1号线,去万达茂。出发前在家称了个体重。地铁里满满当当的人,都是大包小包的。罗同学4点就开车从芜湖出发了,在路上还堵了一会。国庆长假模式开启。我们的环4征程也即将开启。 
上午八点多到了万达茂,拉风战队团队人员汇合,彼此算是见了面认识了,我之前并不认识的队员姓潘,正年轻的年龄。领物资,照相(因为组委会说开始之前要尽情照相,到第四天一般都会累成狗就没心情凹造型了),我们四个人在一起照了合影照。紧接着,听取行者赛事说明会和演示帐篷的开与收,集体唱国歌,大合影,满满的仪式感。音乐响起来,鼓声擂起来,队旗飘起来,一颗颗行走的心在胸膛中激荡,每个人热血沸腾起来。
9:45行走队伍出发。阳光普照却不太烈,蓝天白云。刚出发,每个人都很激动,兴奋。一路上走着聊着,不觉得累。胡同学和潘妹妹初认识,聊的很欢,在前面走着。我和罗同学也是久未见,后面跟着,聊着孩子,家庭以及八卦,想聊啥就聊啥。没什么感觉就到了第一天中午的午餐时间,大约12:45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15公里,近3个小时,基本上是按照1小时5公里的配速。行者停在路边的保障车,牛奶,香蕉,面包,榨菜,火腿肠,管饱是没什么问题的,走了一上午,这顿简单的午餐吃的非常香。我们战队的人也终于又一次会合。吃个午餐,坐在路边也顺便歇歇脚。
午餐后,太阳是一天中最强烈。我们拉风战队的4个人在一起走。长临河过后,拐入一段乡村味很浓的乡村小路。可以看到挂满柿子的柿子树,也可以看到棉花,玉米等农作物,还有扁豆,秋葵等蔬菜。水边芦苇依依。烈日下,老牛懒洋洋地在踱步或在泥浆水中滚着消凉。一派农家风情。空气清新,没有那种市区每吸一口气都能感觉到的那种空气浑浊感。
15:20分,到达中庙。假期里很多到这里观湖的人。今天的巢湖水很美,波光粼粼,闪着光芒。 
行者为这次168公里路途的每一公里都制作了公里牌,但是第一天,脚步轻快,心情畅快,谈兴甚浓,一路上都没怎么留意到公里牌。16:40到达32公里处,牌子上写着:人生是一段旅途,不求走得快,但求走得远。这一段路,湖边花团锦簇,湖面开阔,视野极好。我们边走边欣赏如此美丽的湖景,边拍照,放慢了速度。 
17:11分到18:16分,第一天行程的最后几公里,邂逅了美丽的夕阳。 
18:15分到达今天的露营营地:半岛湿地公园。夕阳已下。帐篷已经支起来了,很壮观的一片。走了38公里,其实还是挺累的。潘妹妹是第一次参加长距离的徒步,这一天38公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能坚持下来已经突破了她自己的极限了。
每个人只想尽快躺下。晚餐是盒饭,有热汤。雪菜肉丝,白米饭,虽然简单,吃起来却香得很。
有水罐车,提供冷水,水放入到水袋里,可以简单擦擦身体,白天太阳晒的热,晚上气温降的快,那水就相当冷冽。我幸亏带了个小盆,用杯子接了点热水,兑点冷水,用极少但却是温水把身体擦了下。动作都是相当迅速的。
我带了活络油和酸痛软膏,这是我和胡同学上次参加百公里毅行后最实用的经验。拉风战队的小伙伴们在一起将劳累了一天的双脚和小腿都涂抹了活络油,和酸痛膏,重点是把酸胀的腿揉揉。满天的星星,美丽极了。这在市区根本看不到,瞅了天空失神了好一会。小伙伴们白天聊了一路,晚上这会儿不想说话了,互道晚安,就各自钻进帐篷里了。夜里还真有些冷。我钻在睡袋里,把当天的照片大概整理了一下,发个微博,记录一下。不一会儿就听见胡同学的如雷鼾声了。想起苏轼的词: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第一天行程38公里。我的咕咚记录:39.46公里,用时8小时31分。

DAY2:10月2日,48公里(38-86公里)。

一夜虽然有扰人的呼噜声,但毕竟又累又乏,睡的还行。晨五点半就起床了,穿过露营地的小桥,到湿地公园的公厕方便和洗漱。晨风真是寒意阵阵,身体冻的抖抖抖。早起是为了能有时间去湖边看日出。看着太阳从山那边水那边华丽丽的跳出来,天地瞬间彤红一片,很有大片的即视感。新的一天随着美丽的日出满血复活。
等早餐的时候,抓紧时间在发电机边给手机和充电宝充个电。
早餐:鸡蛋,包子还有热汤。
8:00大合影后,准时出发。第一次用我带来的活络油的罗同学和潘妹妹,都第一时间向我反馈了活络油的神奇。第一天走了38公里,今天再次开启行程,脚不酸腿不胀。我说,算是打了麻醉药了。
第二天是四天里风景最美的一天,基本都是湖景相伴,巢湖水波潋滟,视野极其开阔。一路上桂花香味浓郁,香的醉人。
前15公里,跟着大部队,聊聊天,看看景,好像没什么感觉就到了,1小时5公里。15公里有补给站,有喝的,各人根据自己需要领了继续走。11:57分,走了快4小时,按照1小时5公里的配速,我们应该到20公里了。这才走了19公里。不过此处57公里路牌写着:记得保持微笑,因为你是花钱来这走路的。哇塞,大家感慨一番,花钱找罪受。潘妹妹更是自己鼓励自己,一定要走完呀,不然太浪费了。20公里,午餐补给,和第一天食品相同。领了食品,找个树荫处,把鞋子脱了,让脚透透气。然后享受午餐,顺便休息。休息了半小时。
午饭后,日高人乏,我们的精神也都差多了。机械性地往前走。我感觉左脚小拇趾处有磨擦痛感了。我们决定当天半程24公里处休整一下。
24公里的休整非常必要。我左脚小拇趾有灼热感了,必须抓紧贴创可贴(事实证明我还是贴迟了)。我们告诉潘妹妹,只要感觉脚上哪里有疼痛感,就一定要贴创可贴。我们四人,脚底该贴创可贴的地方就贴创可贴,脚和腿有酸胀的地方就搽点活络油,再推拿按摩一下。然后换了袜子。再次起身行走,感觉舒服多了。
美丽的巢湖一直在我们的右手边,湖光山色,视野开阔。累着,也欣赏着美景。累是必然的,慢慢地,1公里用时从11分钟到15分钟,甚至有20分钟的。潘妹妹后跟磨出泡了,走路疼,为了跟上我们,她就时而小跑跑,然后歇着,脚上贴满了创可贴。每公里似乎越来越长了。我们开始关注路边的路牌了。
14:16分,走了27公里,65公里路牌写着:"死撑到现在,那就再死撑一下吧。"
15:43分,走了33公里,71公里路牌写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腿也无法到达。"
16:04分,走了34公里,72公里路牌写着:"时间丈量生命,脚步丈量健康。"
16:54分,走了37公里,75公里路牌写着:"环湖这种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17:11分,走了38公里,第一天走到这,都走完了。但今天还有相当艰难的最后10公里。76公里路牌写着:"我不知道环湖168公里有多长,我只知道每一步的60厘米有多长。好吧,走一步少一步。"
17:25分,落日时分。我们穿行在龟山公园,望巢湖,视野极其开阔。假日里来龟山公园的人也是不少。欣赏着落日,顺便把腿敲在栏杆上拉拉酸胀不已的腿筋。
17:58分,80公里路牌写着:"道路漫长且艰辛,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走到这,今天已经走了42公里了,已经是一个全程马拉松的距离了,还剩下6公里,给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就是道路漫长无比艰辛。
走出龟山公园,就进入了城区,一路看不到巢湖水,身边车流涌动,鼻息中汽车尾气的味道躲都躲不过。天已黑,某一段路还赶上停电,黑乎乎的,看到路边饭店里点着蜡烛围桌而餐。最后几公里永远都让我们感觉无比漫长。
19:07分,终于到了第二天的露营地。比第一天累多了。这一天的露营地一边是巢湖岸边,一边是富丽堂皇的碧桂园大酒店。
四个人一起去登记了今天的时间。因为今天开始计算团队成绩。把行李往草地上一扔,先吃饭。摸着黑,热腾腾的盒饭竟然美味可口。
今天在路上的时候就在微信群里收到了组委会的利好消息,晚上开了酒店房间给大家洗澡。哎呀,疲累了一天,可以洗个热水澡,幸福感爆棚。虽然洗澡要排队,但也是无比幸福。组委会这一临时更改的举措让我们倍感贴心。报名前让我犹豫不决的就是洗澡问题,罗同学说可以到宾馆开钟点房。现在组委会为大家考虑到了。此处必须点赞。
洗好澡,累的不行了。我和潘妹妹还去医疗处找医生挑水泡。我的左脚小拇趾起了个水泡。排队挑水泡,我们看到了更多伤痕累累的脚。脱皮的,糜烂的,还有血泡。我们那点小水泡都不算啥。
回到帐篷,每个人都涂抹了活络油或是酸痛膏,认真地把腿和脚好好的揉揉捏捏。还有两天的路,还指望它们呢。短短时间里聊了会天。抬头瞅了瞅满天的星星。然后,只想躺下!躺下!
第二天的咕咚记录48.3公里,用时11小时零6分。168公里的总行程,已经完成86公里。

DAY3:10月3日,45公里(86-131公里)

第二天晚上临巢湖的露营地回来时天已黑,看不清。第三天早晨起来看这个露营地,发觉很美。第二晚,微博也没怎么发,觉也睡的特别香。第一天晚上困扰我大半夜睡不着的如雷呼噜声也基本没听见。

早晨很冷。水边嘛。去碧桂园酒店一楼大厅的卫生间洗漱。顺便酒店里找充电的地方。找到一处电源,简直如获至宝。带来的插排用处很大。手机和充电宝都可以充上电了。现在出门在外,没有地方充电,就如同灾难来临一般。 

环4进入第3天,一日组和半程组都已结束。只剩下168公里的全程组了。人数骤减。早晨的誓师大会36支战队只有11支小分队了。幸好我们拉风战队的4人都还在坚持。我和潘妹妹脚都起泡了。前日已经请医疗组帮我们用针刺破后包上创可贴了。涂抹过"神油"又认真推拿按摩过的双腿和双脚在第三天出发时没有酸胀的感觉。
第三天有45公里路程等着我们。出发时,在队长的建议下采用了一点战术,路上有人休息,其他人继续前行,休息的人休息一下之后想办法追上来,这样可以让我们这个队保持一定的行进速度。走得累了,就小跑跑。
第三天的行程基本都是大马路,晒日光浴听车轮声,然后读每个公里牌上的文字。100公里路牌写着:感谢你自己吧,100公里拿下。我们战队在那里合了张影。116公里牌写着: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事情值得尝试,譬如走一趟168公里。120公里路牌那里我们做了休整。然后拐向可以看到湖景的路。
今天说是45公里,但我们的咕咚记录有48.34公里,用时9小时51分。累是肯定的,但感觉还都可以,至少没有我们自己想像的那么艰难。行进速度快了,而且小跑着,身体打开了,竟然有了爽快感。
到了露营地后,组委会开车10多公里送我们去在某村镇开的酒店去洗澡,再开车送我们回来。极赞极赞!
路上看到了美丽的日落,最后一晚露营,营地晚上有篝火晚会。小伙伴们围在一起喝着啤酒,吹着凉爽的湖风,看天上满天的繁星。想着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

DAY4:10月4日,37公里(131-168公里)

环4第三天晚上的露营地一边临巢湖一边临马路,夜里巨大的风声,湖水声还有不知道是什么声音的声音以及马路上时不时驶过的车辆声环绕着在帐篷外,包围着帐篷,真乃声声不息,声势浩大,在凌晨两点多就惊醒了极度困倦的我。这一夜睡的不太好。

环4第四天。出发前的合影,我们看到尚存的队旗已经由第三日的11支锐减到6支。这给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极大的信心。至少,36支队伍,我们进入前六了。只是我前一日出水泡的左脚小拇趾肿了起来,走路有点疼。
继续走在巢湖边。继续延用第三日的战术。潘妹妹,这个自称最远只走过5公里的妹子这几天的表现已经让我们刮目相看了。最后一天更是让我们佩服地五体投地,只能无端生出感慨:年轻真好。出发后潘妹妹就和某个队的某个人飚上了,一直在前面跑。我和罗同学本来还慢悠悠地边走边聊着家常呢,见她如此迅猛,也必须小跑着,跟上她。这样,没什么感觉,15公里走完了。甩掉了一路嘚瑟的天津嘚瑟队,和步行速度超快的狼行户外队并排行进了好长一段路。第四天行走在宽阔气派的环湖大道上,只是一路几乎没有树荫。有时候想休整,也很难找到一片阴凉地,只得你追我赶,一直向前。20公里,午餐处,也是顶着大烈日。匆匆忙忙地喝了牛奶吃了香蕉和面包,几乎没怎么停留就继续走路。大概在25公里处,一个红绿灯路口,有一棵稍微大一点的树,提供了勉强可供我们4个人坐下的树荫。我们进行了这一天中最长一次时间的休整。换贴创可贴,抹"神油",换袜子,歇息歇息。
此后,拉风战队的小伙伴们越战越勇,越走越嗨,快到起终点的万达茂的时候,我们四人手牵手一起狂奔,一起冲线,竟然获得36个团队的第三名。(只可惜我们携手冲刺时,摄影师不在,没有留下我们冲刺时无比激动无比欢快的影像,是一个遗憾)。我们只是想能走完就达到目的了,却没想到居然还可以获得名次。这个成绩太让我们意外了。
终点处的仪式感很强。换上国旗色的大红完赛服,脖子挂上完赛奖牌,手捧鲜花,在动感极强的音乐中,各种造型拍拍拍,完全沉浸在完赛后的激动和兴奋中。
今日咕咚记录37.98公里,用时6小时49分。在我将运动记录上传后,咕咚跳出来一个界面,累计运动1000天,获得新奖章,运动贵在坚持。四天三夜,徒步环巢湖168公里(咕咚4天累计记录行走174.08公里,总时36小时17分钟)能够被拿下也是得益于平时的坚持运动。
拉风战队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畅快地吃了次火锅,庆祝一下属于我们的胜利。四天三夜的2018第四届环巢湖挑战赛168公里完美收官。

后环湖时间
10月5日,在环巢湖挑战赛结束后回到家踏踏实实睡了一觉之后醒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四天三夜,168公里,一路相伴,不离不弃。我们用脚步和信念见证行走的力量,用信任和坚持见证团队的力量,感谢我的小伙伴们,也感谢自己,让这次环巢湖之旅如此拉风,如此完美。"
罗对长行前为我们拉风战队建的群,群名是:"一时冲动报名环湖估计边走边后悔群"。某天我在群里问:环湖回来后,大家有后悔的吗?
罗队长迅速回复:没有后悔,只有骄傲。此后,这个群被罗队长更名为:环4很拉风。
嗯。环4很拉风。不能更同意了。经过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后,我们都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感谢
虽然我发朋友圈时只提到感谢我的小伙伴们,也感谢我自己。但是回顾这次环湖经历,完美的体验,有太多的感谢。
感谢行者组委会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有机会挑战一下自己,挑战我们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的不可能。每个人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感谢行者客服在微信群里耐心的各种解释,无论是开始前,进行中还是结束后。
感谢一路上在烈日下发放补给,提供指引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感谢摄影师为我们留下的环湖精彩瞬间。
感谢营地贴心的服务。行李的托运,为我们搭好的帐篷,一日三餐,开车送我们去洗热水澡。
感谢每天回到营地以及到终点后给我们拉伸的大学生志愿者。手法极棒。
感谢深更半夜冻的瑟瑟发抖还依然耐心为我们挑水泡的医生。
感谢我们睡下后依然在营地巡逻的工作人员,保障着我们的安全。
感谢一路上一路同行的环四斗士们,感谢你们分享的行走故事,感谢你们的加油和鼓励声。
再一次感谢拉风战队我的小伙伴们。组队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免费赠送的手杖和速干衣,但是组队后小伙伴们不离不弃,相互鼓励,说说笑笑,笑笑说说,让这段本来会枯燥的旅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们收获了别样的经历和友谊。
一并真诚地谢过。

尾声
环湖回来后休息了两天,随即国庆长假结束,紧接着又去巢湖边,在滨湖城碧桂园参加培训三天。回到单位,回到忙碌的日常,业余时间会穿着行者的帅气参赛服去做瑜伽去跑步去游泳,继续坚持着我的运动。在每天通勤路上,在手机上断断续续地敲下了这些文字,流水账记录一下这次环湖的经历,距离环四结束已经近两周时间了。微博,朋友圈畅行的当下,我已很少写极长的文字,上一次是参加行者百公里毅行,这一次是四天三夜的环巢湖168公里,仿佛只有长一点的文字才可以匹配如此长的距离,对得起那么辛苦地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