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念 |
近段时间,A股市场出现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性行情:少数静态估值比较低的权重蓝筹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行情,同时,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多数中小盘股却出现大幅下跌。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1日,市场上已有上千只股票价格创上证指数近两年的最低点2638点以来的新低。从上证50及创业板指数就可以看出:上证50指数明显上涨,而创业板指数却屡创新低。
这些少数上涨良好的权重蓝筹股被市场许多人称为“漂亮50”,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构性行情,被许多人称为“一九行情”。
什么叫“漂亮50(Nifty Fifty)”,这个名词其实来自美国资本市场,用来指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50只备受追捧的大盘股,其主要特征是盈利增长稳定,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市盈率。这些股票被视作可以“买入并持有”的优质成长股,同时也成为七十年代早期牛市行情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人们认为这些公司的运作非常稳健,即使在经历较长时期后同样如此,因此这些股票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也就是说,一旦决定买入股票,便再不用为投资理财而操心了。
事实上,这些“漂亮50”股票在后来的熊市中都出现了大幅下跌,所以美国经济学者提到“漂亮50”时,其实有一种警醒意味在其中。
A股市场的投资者把“漂亮50”这一概念移植到中国市场,用来指代少数静态估值不高的蓝筹股的上涨,不知其中是否有一种“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的意味?
其实,自2007年大牛市以后,A股市场更多上演的是“八二”行情。特别是自2012年底开始,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创业板指数由不到600点上涨到2015年的高点4037点,上涨了近600%,堪比2006-2007年的大牛市,100倍以上市盈率的股票比比皆是,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权重蓝筹则是低迷再低迷,即使在2015年的杠杆牛市中,银行股也未出现大的上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A股市场的“漂亮50”上涨,出现“一九”行情,有什么不正常吗?难道创业板永远泡沫化、权重蓝筹永远低估才是正常的吗?
在欧美成熟市场,权重蓝筹的溢价是常态(从目前的香港市场也可以看出来)。与中国目前所谓的“漂亮50”是不一样的是,当年美国的“漂亮50”在整体市场中估值是比较高的。由于中国市场过去多年权重蓝筹与中小盘的严重分化,估值差异不仅与成熟市场不同,而且这种差异从静态量化上看也是惊人的。以银行与创业板为例,尽管过去多年银行板块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5%左右,利空不断的情况下业绩依然有所增长,但市盈率竟低至个位数,而创业板的许多小公司,业绩“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可以享受100甚至几百倍的市盈率,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这两年,一些优质白马蓝筹股出现明显上涨,比如茅台从最低位上涨超过500%,目前市盈率达到30倍,许多人就惊呼茅台股价出现泡沫。但认真想一想,当年创业板许多公司,无论从业绩、赢利稳定性还是品牌知名度、竞争优势等方面衡量,根本无法与茅台相比,都可以享受50、100倍的市盈率,凭什么茅台就不能享受30倍的市盈率?
不可否认,由于中国市场在过去多年一直是一个散户为主的、投机为主的不成熟市场,许多中小盘、概念股、热门股动辄很高的静态估值大家已经司空见惯,视为理所当然。一旦权重蓝筹出现溢价,就认为不正常。所以在不正常的市场里,正常的就会被视为不正常。
看空创业板是我多年一惯的观点,只是创业板的泡沫持续时间超过了我的预期,如今这个泡沫正在释放,到底会释放到怎样一个程度,我无法预测。但我相信:以低估与安全边际作为投资基准的价值投资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都是致胜之道,以我的投资实践来看,即使这么多年银行股被许多人讥讽为“僵尸股”,但我算总账发现收益依然令人满意。而热衷于概念、热门股投机的人,在面对A股市场不断迈向成熟市场的过程中,如果依然以老眼光看待新市场,估计离淘汰出局就不远了。
欲浏览更多精彩投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抱朴阿素投资坊,微信号:baopua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