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菲特到股东的信学习体会股票 |
分类: 巴菲特研究 |
原文:
我写这份报告的目的是为股东们估计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提供相应的信息。我之所以说是估计,是因为尽管计算内在价值在投资中为重中之重,但往往并不精确,且常常严重错误。公司业务的前景越是不确定,内在价值计算就越是可能谬之千里。
抱朴阿素体会:
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不仅要参考历史数据,更要面向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巴老会说:“公司业务的前景越是不确定,内在价值计算就越是可能谬之千里。”对于一家企业内在价值的准确评估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一家公司未来业绩预期的判断。在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能够大概率地判断一家公司的业务前景将会困难重重,这就是为什么巴老总喜欢买入那些经营比较稳定的公司股票。不同的人,对同一家公司会得出不同的内在价值,差异主要在于对一家公司未来成长速度的估计不同。对于谨慎的投资人士来讲,不受金融市场偏见的干扰,客观、保守地设定企业未来的成长参数,是防止错误高估一家企业内在价值的关键。
原文:
抱朴阿素:
这里,巴老提出了一个计算增长率需要注意的问题。事实上,在计算一家企业平均复合增长率时,经常会受到个别年度巨大业绩波动带来的特殊数值的影响,如果不将这种因素排除,得出的平均增长率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我们总是想短期内赚到更多的钱,但当短期与长期目标冲突时,加宽护城河应该优先考虑。如果一个公司管理层做出糟糕的决策以实现短期盈利目标,并因此置成本、客户满意度、品牌吸引力于不顾,那么以后再出色的努力也难以弥补由此造成的损害。当今在汽车和航空行业的公司经理人在努力处置其前任留下的问题时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局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芒格和我喜欢引用本·富兰克林的名言:“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抱朴阿素体会:
如果致力于长期经营好一家公司,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为此不惜牺牲短期利益。具备这种素质的公司往往是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
原文:
除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例外,比如企业破产时企业的一个损失由债权人负担,大多数情况,所有者们总体而言从现在开始到世界末日(Judgment Day)期间所能获得的收益与他们所拥有的公司总体而言的收益相等。当然,通过聪明地买入和卖出,投资者A能够比投资者B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总体而言A赚的正好相当于B赔的,总的收益还是那么多。同时当股市上涨时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感觉更有钱了。但一个股东要退出,前提必须是有新的股东加入接替他的位置。如果一个投资者高价卖出,相应另一个投资者必须得高价买入。对于所有的股东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如果没有从太空像雨点一样飞来的金钱的话,根本不可能从公司那里得到比公司所创造的收益更多的财富。实际上由于“磨擦”成本(“frictional” costs)的存在,股东获得的收益肯定少于公司的收益。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成本如今正在越来越高,将会导致股东们未来的收益水平要远远低于他们的历史收益水平。
抱朴阿素体会:
巴老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根本的道理:整体上而言,从股市上赚到的钱,只能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收益,而且由于摩擦成本的存在,投资者最终能够赚到的钱只会比企业收益少。赚企业经营收益的钱而不是股价波动的钱,是投资者赚钱的正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自己的收益与企业一道成长”。
这些作为经纪人的帮助者始终牢记的事实是:交易的活跃性是他们的朋友,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客户交易的活跃性。
抱朴阿素:
这就是为什么说券商分析师极少有提倡价值投资的。因为价值投资不是投机,不可能频繁交易。投资者不频繁交易,券商吃啥喝啥?反过来,如果你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要警惕那些以鼓励投资者频繁交易为目的的分析师或经纪人,这样的所谓专家或分析师市场上你碰到的基本上都是。
这个牛顿第四运动定律作为巴老的发明,很形象地说明了频繁交易的后果。但能够坚持持有一只股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者,人数很少。如果你能做到,恭喜您,至少你具备了成功投资者的一项重要素质:耐心。
博主说明:经过近一年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77—2012) 全部读完了,并把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段落摘录了下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巴菲特亲笔所写,最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 的第一手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体会与感慨。全部读完后,看到这么多摘录出来的精彩内容,就萌发了一个想法:结合这个摘录,定期写一点体会,与网上的 同仁分享,同时加深自己对巴菲特核心投资思想的认识。巴老的思想博大精深,自己的体会难免肤浅,如果能够得到网上高手的批判与反馈,则是本人的福分。本人 拟按时间顺序,从1977年的摘录开始,一直写到2012年,一年为一篇。欢迎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