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中的“舍”与“得”
(2009-07-16 14:20:57)
标签:
财经股票账面利润李费佛证券投资杂谈 |
分类: 投资理念 |
金融市场是自作聪明的人最多的场合。不少投资者成天价在市场进进出出,美其名曰“短线投机”、“利润最大化”。确实有极个别短线高手,能够通过光速止损的敏捷动作在金融市场活得有滋有味,只是这样的高手我还没见过。多少短线操作的投机者,究其心理层面分析,不过是只想“得”,不想“舍”;只想抓住市场的上涨波段,不想承受市场的下跌部分。再进一步,就是只愿意享受市场的上涨,不愿意承受市场的回调。他们能赢得起,但忍受不了账面利润的减少。他们在稍有利润后,就急急获利了结,似乎动作稍有迟缓,这利润就让别人抢了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他们赚了几个点的利润落袋为安后,市场就开始大幅上涨,结果后悔得捶胸顿足。但事过之后,同样的故事继续发生,没有改变。
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人的本性很难改变。人都有天性中的恐惧心理,当市场涨得很高时,总担心到手的利润化为乌有,于是在市场趋势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急急获利了结,并期望回调到低点后再拣回来。大多数投机者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从理论上讲,这的确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但从实践上讲,可操作性很差。常常是获利了结后,迟迟等不来回调。眼看着市场越涨越高,却再也没有胆量追高,只能摸着口袋里的那点利润唉声叹气。由于舍不得丢掉到手的部分利润,从而错过了大利润,这就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大幅上涨,但赚大钱的人仍然是少数的原因所在。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价为例,沪铜指数从2008年12月26日的最低点22405点起涨,最高涨到61888点,上涨了176%,如果一个人排除使用杠杆,坚持持有不动,利润至少一倍以上,然而事实上赚到50%以上利润的人都不多,为什么?能“得”不能“舍”也。
其实,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伟大的投机大师李费佛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早已讲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在这种游戏中走不了多远。这些大概是我学到的一切——研究整体状况,承接部位,并且坚持下去。我可以没有半点不耐烦地等待,可以看出会下挫,却毫不动摇,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我曾经放空10万股,看出大反弹即将来临。我认定——正确地认定——这种反弹在我看来是无可避免,甚至是健全地,在我的账面利润上,会造成100万美元的差别。我还是稳如泰山,看着一半的账面利润被洗掉,丝毫不考虑先回补、反弹时再放空的作法。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我可能失去我的部位,从而失去确定赚大钱的机会,大波动才能替你赚大钱。”
李费佛能看着一半的利润被洗掉依然坚持持有不动,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所以在金融市场,像李费佛这样的大师总是稀缺品,稀缺得全世界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