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鹭》教学设计

(2014-12-10 20:43:47)
标签:

白鹭

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白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精巧,哪些地方体现了

白鹭的韵味无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去品味、想象,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美,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入情,感悟出白鹭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平常事物的美,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品味、想象,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悟出白鹭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去品味、想象,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入情。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1、配合文本的音乐;

2、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们常说: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咱们六(4)班的同学真会学习,不但善于解决问题,更善于发现问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哪篇课文?(生:白鹭)师:白鹭,平平常常的一种水鸟,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师指板书)生: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记得上节课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师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走进课文,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学习课文(2~5)小节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主要写了白鹭的精巧?课文哪几小节主要写了白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韵味?

2.交流:生1:(2-5)小节写了白鹭的精巧;

师:你看,蓑毛的(   ),长喙的(   ),脚的(   ),真是素    白,深     黑。

②师:白鹭身段的大小很适宜,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

师:你瞧,全身的(   ),铁色的(   ),青色的(   ),真是增     长,减      短。

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小节,看看你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颜色的配合非常协调。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身段大小非常适宜。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实在是太精巧了。

④师:你能否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1个。

师:指名1个,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评点前一个学生的朗读,指出他的优点)

师:你真会发现同学读书的优点,那么你对他的朗读还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觉得他的朗读应该有所变化:可以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重有轻。读出诗一样的韵味来。

师:那请你来读读看。

生:读书

师:他读得好吗?

师:那就让我们像他这样来读一读这一节好吗?

生:(一起读起来)

师:是啊,白鹭的身段是那样的精巧,颜色是那样的和谐,一切都显得那样适宜。白鹭的确精巧如诗。

师:你还从哪一节体会到了白鹭的这一种精巧呢?

生:我还可以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体会到白鹭的精巧。

师:请你具体说说。

生:用白鹤的生硬,用朱鹭、苍鹭的太大反衬了白鹭身段的大小非常的适宜。

师:是啊,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是那么的适宜,怪不得作者说(指板书:白鹭是一首诗,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然而,白鹭又不仅仅是一首精巧的诗,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学习课文(6-8)小节

1、师: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6-8小节,看看你能从中读出几幅图画来?

1:钓鱼图:师: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觅食”这一生活习性。

2:暸望图:师: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栖息”这一生活习性。

3:飞行图:师: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飞行”这一生活习性。

2、这三幅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请同学们选择这幅图画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作上标记。

3、学生认真各自读书,并动笔。

4、交流:

A、钓鱼图:

预设:师:你觉得什么地方令你回味?

 生:作者说它在“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它“叨”鱼,而说它“钓”鱼,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字呢?请你来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也能和你一样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师:说得多美好啊!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

生:………………

生: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着过往的游鱼,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

师:是啊,仅一个“钓”字引发了同学们多少的想象啊,这幅图画中还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

生:“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师:为什么是“玻璃框”而不是木板框呢?

生:…………

师:是啊,一块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玻璃那样平整而透明,而白鹭就像是嵌在玻璃框里一样,是那样地富有诗情画意。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师指板书:生读:白鹭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大家想不想走进这美丽的画面中呢?

师: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带入这美丽的画面中去吧!

B、暸望图:

过渡:白鹭觅食,妙趣横生,韵味无穷。那它栖息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师:谁愿意把白鹭栖息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呢?

生:读这一小节(配葫芦丝音乐)。

师:听着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我发现这一段也很有韵味,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暸望,可它真的是在暸望吗?”很能引起人思考。

师:好敏锐的目光呀,能具体说说吗?

预设:生:这句话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白鹭在干什么,而是让我们去想象:它可能是在望,也可能不是在望。

师:是呀,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静静地向远处望着,望着……,打出媒体:(图),它也许在干什么呢?

生:它也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呢。

生:它也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呢。

生:它也许在深情地凝视着远方,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里的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回来吧!

生:…………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感人的想象,多么优美的想象!真是叫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怪不得作者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赞叹:(生)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指板书)

生: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其他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生:指名1个。(一般)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迈进这美丽的图画中了,我们多想双脚都跨进这美丽的图画中呀!谁再来试一试?

生:指名1个。(稍好)

师:我们多想插上翅膀飞上小树的枝头,成为画面中的那只白鹭呀!谁有这种自信?

生:指名1个。(最好)

师:让我们都成为画中的白鹭,好吗?

生齐读。

     C 白鹭飞行图,作者只用了寥寥三十九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大家想不想看啊?(放音乐,打开媒体:图)

配师旁白:

假如你是劳作了一天从农田归来的农民,假如你是起早贪黑打工回来的民工,假如你是放学回来的孩子,假如你是来乡村观光的画家、诗人……,看到这情景,你会怎样来描绘它、赞美它呢?请同学们静静地好好思考一下。

生:…………(1个接1个)

如有困难:老师可稍作指导:(环境优美→白鹭的动作→心中的赞美)。

师:适时表扬(你这么富有诗情,你将来肯定是位大诗人;你能这样坚持画下去,你将来肯定是位大画家;你这么富有想象,将来一定是位大文豪;你这么会捕捉画面,将来一定是位大摄影师……)。

D、小结过渡:是啊,这么美的白鹭,有人却认为它美中不足——它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1、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请同学们联系前面四幅图想一想?(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2、交流:

3、老师小结:是啊,白鹭那纯洁高雅、精巧迷人、与众不同的外形特点,不正是优美的歌词吗?它时而伫立于清水田中,时而独立于小树之巅,时而低飞于空际之中的生活习性所带来的绵绵韵味,不正是优美的旋律吗?这优美的歌词,这优美的旋律不正合成一首优美的歌吗?所以作者说:生: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E、是啊,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课文5-8小节。(配乐)

(四)指板书: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然而课文第四小节却说:(指名1生读第四小节)

师: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这是多么_______(指学生回答)

1、交流。

2、小结:是啊,让我们像作者一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现平常事物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

(五)作业

请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你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下节课继续学习《白鹭》这一课的写法来写一写你喜欢的动物。

 

板书:                        

 

                                       

   一首诗,    一首                          的诗

                            韵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