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安眠药,慎对失眠
(2018-03-28 11:17:05)
标签:
失眠安眠药安定 |
失眠患者的精神长期处于消耗状态。有关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缺乏睡眠者对事务的反应慢,创造性能力减退;大多数人还会出现健忘,对复杂性问题缺乏主见;完成任务缓慢,工作效率下降。还可以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头晕、脸色灰暗色斑等等一系列的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根据对失眠患者的观察发现:导致失眠有五大因素。第一是性格因素:性格比较倔强、责任心强、凡事追求完美等等,这些因素可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第二是情绪因素:包括亲人去世、感情创伤、工作压力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工作节奏加快等原因。这类患者以白领和领导干部多见。第三是疾病因素:许多疾病,尤其是精神科疾病包括抑郁症、情绪障碍等等疾病常常会伴有严重的失眠症状。而一些非精神类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也常常会导致失眠的发生。第四是环境因素:例如居住环境恶劣、噪音污染、长期夜班等等。第五类则是药物因素:如类固醇药物和滥用其他的一些药物。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源性失眠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已经不容忽视。
那么失眠了,怎么办呢?很多人首先想到了安眠药物。但是绝大多数的安眠药物只能暂时改善浅睡眠,长期使用疗效差,会产生药物依赖,还有一定的副作用。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失眠患者对“安眠药”是爱恨交加,安眠药品种换来换去由低到高,剂量也由小到大,到后来就是“吃了睡不着,不吃更难受”。这就是滥用安眠药!如果仔细分析上述五大因素,我们就不难发现,安眠药物尽管能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是却不能解决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而且,滥用安眠药还会加重一些药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甚至诱发精神抑郁等更加严重的精神疾病。
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慎对失眠,慎用安眠药。找出病因,综合治疗,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首先,不要怕,不要乱“戴帽子”:绝大多数的失眠不是“失眠病”,偶尔的失眠是人人皆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服药,相信自己的身体调控机制可以调节过来。其次,调整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内经》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现代科学也发现,晚饭少吃一点,睡前不要太兴奋,临睡前喝杯热牛奶,晚上10点之前一定要上床,睡时想点高兴的事,千万不要想后悔的事,这些都有助于睡眠。有些事如果实在放不下,可以听点柔和的音乐,如佛教音乐转移一下注意力。另外,白天一定的体育运动,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也有助于晚上的睡眠。如果失眠是另外一些疾病所致,那么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时也可以有效的改善睡眠。如果失眠症状比较严重,一定要服用一些药物,也不主张自行选购,最好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厂商推出了针对失眠的各种保健品,有吃的穿的戴的用的,“××金”、“××宝”、“××搭档”等等。这里面有的含有褪黑素、有的则含有安眠药成分,长期服用会有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精神抑郁。
目前临床上最被广泛使用的镇静催眠类药物是苯二氮卓类药物(BNS),如安定、舒乐安定、硝基安定等等。这类药物自70年代起,就作为首选镇静催眠类药物,非精神科医生也经常使用。随着今年失眠症患者的增多,服用BNS的人也逐年增加。有很多患者每天须依靠这类药物维持睡眠,并没有意识到BNS的副作用及成瘾性,服药时间也常常超过6周。经临床验证,此类药物起效快,作用强,对于失眠症及焦虑性神经症疗效肯定,同时也可以配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病。但是该药副作用也较多。如嗜睡、药物依赖、耐药性、戒断症状、记忆损害及一些精神症状。上述副反应尤其是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使病人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疾病的困扰,直接影响了该类药物的远期疗效。有些患者在突然停药后出现反跳性失眠、抑郁、焦虑、厌食、乏力等症状,甚至可发生全身震颤。这种反跳与用药剂量无关。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恢复给药,待戒断症状好转后再逐渐减停。但由于该药有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所以此法很难奏效。有时,即使恢复给药戒断症状也很难改善。
所以,对于这类药物应该慎用。尤其是不可长期连续的服用。有严重失眠症状时,可以短期间歇服用,每周服用1~2次。一旦睡眠改善就要停药。连续用药时间以2周为宜,最好不要超过6周。并且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抑郁治疗等,从根源上治疗失眠。
但是,慎用安眠药也不等于禁用安眠药。一些严重的失眠必须使用安眠药才能有效的缓解症状,而有效的缓解失眠常常也可以帮助治疗一些导致失眠的原发病。这里一再强调的是,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针对一些轻度的失眠,一些纯中药的安眠药物或者中药汤剂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上海郊区,民间流传有服用灵芝改善睡眠的方法,据笔者观察还是有一定疗效的。方法是将灵芝打碎,每日早晚各服2克,可在1~2周后明显改善睡眠,亦无任何副作用。但是人参(或西洋参)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应该慎用。
那么,已经有了安眠药的依赖性怎么办?首先还是针对病因,积极减少导致失眠的各种因素。积极治疗各种导致失眠的原发病。在此前提下,可以逐渐的缓慢的减少药物的用量。如果有轻度反跳失眠,那么可以首先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行为调节,可以服用一些中药改善睡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般可以减少甚至停服这类药物。
总之,慎用安眠药,慎对失眠。才是针对失眠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