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二次作业
(2011-01-11 17:10:16)
标签:
空性菩萨戒佛教菩提心苦谛文化 |
分类: 佛学 |
前面我们学习了佛教定义中“智”的含义。佛教中的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这种空性的智慧包括“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两个次第。“如所有智”代表了智慧的深度,“尽所有智”代表了智慧的广度。
佛教中这种“智慧”的境界,不是语言、文字甚至分别心可以描述和体会的,这完全需要通过“闻思修行”,通过“实证”才能体悟的境界。
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什么是“悲”和如何“智悲双运”证悟佛果。
“大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发心的开始,超越了世俗的伦理道德、慈善和社会公益等等思想,通过舍身来破我执,通过利益众生来成就佛果。
佛教中的“大悲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2.
然后是智悲双运。
1.
2.
3.
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众生的苦,而产生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佛道。这种大乘的发心,这就称之为“菩提心”或者“大乘菩提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在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修空性,这时候修出的空性的智慧,就直接是“智悲双运”!从今以后,学佛就学“智和悲”,修佛也修“智和悲”。除了“智和悲”以外,佛教再也没有可学、可修的东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