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第二次作业

(2011-01-11 17:10:16)
标签:

空性

菩萨戒

佛教

菩提心

苦谛

文化

分类: 佛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佛教定义中“智”的含义。佛教中的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这种空性的智慧包括“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两个次第。“如所有智”代表了智慧的深度,“尽所有智”代表了智慧的广度。

佛教中这种“智慧”的境界,不是语言、文字甚至分别心可以描述和体会的,这完全需要通过“闻思修行”,通过“实证”才能体悟的境界。

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什么是“悲”和如何“智悲双运”证悟佛果。

“大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发心的开始,超越了世俗的伦理道德、慈善和社会公益等等思想,通过舍身来破我执,通过利益众生来成就佛果。

佛教中的“大悲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世俗的大悲心:指把众生安置在暂时的安乐中所实施的布施和忍辱等行为。世俗大悲心的标准,就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2.       超世俗的大悲:佛教更伟大的悲心,不是让众生暂时的吃饱穿暖,而是把众生安置在最终解脱的果位,让众生脱离轮回最终成就佛果,这才是佛教更大的悲心。

然后是智悲双运。

1.       智悲的具体体现,就包括在六波罗蜜多里面: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

2.       智悲双运的修行方法:首先要具足菩提心和菩萨戒,然后修空性,当心进入空性境界时,菩萨戒也随之进入空性之中,此时菩萨戒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菩萨戒,这就是智悲双运!

3.       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行次第:首先是“出离心”,出离心包括两个条件:1.通彻四谛中的“苦谛”,也就是认识到有漏的轮回中,没有真实的安乐。释迦佛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把对轮回中“苦”的认识,按照修行次第,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部分,严格的讲,了知“苦苦”并不能算通达“苦谛”,通达苦谛的标准,是在感受有漏暂时的安乐时,也要认为这是“坏苦”,在禅定的境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行苦”,这才算通达了“苦谛”。2.因为通达苦谛而产生希求解脱的心。

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众生的苦,而产生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佛道。这种大乘的发心,这就称之为“菩提心”或者“大乘菩提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在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修空性,这时候修出的空性的智慧,就直接是“智悲双运”!从今以后,学佛就学“智和悲”,修佛也修“智和悲”。除了“智和悲”以外,佛教再也没有可学、可修的东西!

4.  最后的引申:堪布特别指出,智悲双运的见解和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按照我们益西上师讲,中等根基的学佛者,努力15~20年后,基本上可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些定解,那时才可以开始空性的一些修法。我的体会,学佛切忌自以为是上等根基,我慢的高山上留不住功德水!最后,祝大家修行进步,功德日日增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