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重大的处方失误!

(2010-12-31 15:15:30)
分类: 中医理论探讨

最近刚刚得知,上个月本人又发生了一次比较重大的处方失误!

记得上一次发生类似的处方失误,还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感觉靠我这几杆枪就可以包打天下了!还接受了一些“火神派”的观点,对疑难杂症,上手就是附子干姜。。。结果把我的一个远亲,吃得口鼻喷火。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认为的“处方失误”是什么样的概念。我所认为的“处方失误”,是指某张处方,非但没有取得丝毫的疗效,反而对患者产生了主观上难以忍受的副反应,最后终止了治疗,并在患者内心里,造成了对中医的“阴影”的事件。

这次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个小女孩本身是反复发作咳嗽外感来就诊的。类似的小孩我见的很多,一般先治疗咳嗽、外感,然后通过健脾补肺最后收功。所以,开始就用化痰止咳的药物,效果似乎还可以,但当中有过几次咳嗽反复,这从我的治疗经验来看,也属于正常现象,一般稍微用些抗生素就会好,然后继续中药调理。经过几次处方,咳嗽基本控制了,然后开始按部就班调理肺脾,因为这个小孩体制比较复杂,我这次把3张小孩进补的方子综合在一起开的,分别是:玉屏风散、甘草干姜汤和六味地黄丸。然后,问题就出在这张方子上面,这小孩一喝这药就咳嗽,药一停咳嗽就好,然后再喝药再咳嗽,家长开始还没考虑是我中药的问题,继续用我的中药,直至后来咳嗽不停,发烧,挂水,烧不退,拍片,挂水,烧退,再次发烧,住院全身检查,直至病好!

整个过程我一直不知情,直到后来这个小孩很久没来就诊,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时,才知道了事件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对自己业务有一定要求的中医,出了这样的“大事”,我当然非常重视,反复的研究了她的病史和我的处方,毫无疑问,小孩的体质是偏热性,容易上火的那种,但我的处方似乎也太“温补”了一些,尤其是这张“甘草干姜汤”,虽然从我的经验来看,这张方子是纠正抗生素对脾胃、对免疫损伤的最好的方子,但一旦碰到热性的体质,还是要谨慎一些,尤其是用量上要控制一些。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肿瘤科做过6年,用药习惯下手比较重。有时候就算用药有点问题,如果量不是很重的话,及时调整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这也是有两面性的,如果看准的话,用药的量大一些效果会明显比较好。比如大名鼎鼎的《伤寒论》中的“经方”,都是药简量大,2~3付解决问题的。我的老师“金谷子”先生,一用生姜也是50~80g的,但如果你不是看得很准,甚至看错了的话。那这个病人,就算吃这个药不死,今生今世也再不会踏进你的诊所的门,甚至听到你的名字,也会朝地上吐口唾沫!

这也就是我们每个行医者所谓的“医疗风险”!我在上大学时,在六院外科实习,六院的外科主任冯昌宁告诫我们的话,我终身难忘。他说,一个医生,如果一辈子都顺顺当当的,那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就一定要让病人指着鼻子骂,要碰到各种手术意外,让病人骂得越多,手术意外越多,这个医生的业务就成长得越快!我们成名医的道路,就是踩着患者的尸体往上爬的!

呜呼!一将成名万骨枯!我对着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处方失误,对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我们佛教讲“发露忏悔”!要忏悔,掖着藏着是不行的,首先要“发露”,就是把最见不得人的地方晒晒太阳,发露是忏悔的第一步。然后呢,我认为业务能力越强的医生,越容易“傲慢”,根据以往的经验,忽视了患者体质的一些客观情况,随手就根据“经验”处方,这是问题的关键。对于一个中医来说,有经验固然是好事,但因为经验而限制了处方思路却又是“经验”的坏处。

总之,临症不要把自己当名医看,不要把病人、病人的体质简单化,处方多着眼于特殊性,用药把握分寸,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许以后可以避免很多类似的“处方失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