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牛人出场之前,咱们得先说说晋国分家的那档子事儿。山西这个地方,别看现在好像是全国蔫头耷脑的省份,想当初,却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中国著名的尧舜禹三帝,几千年前把都城挨个都选择山西晋南一带。虽然我们现在看这些都城,好像还不如眼下的一些乡镇,但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了不起的繁华之地。人口一密集,消费就旺盛,尽管那时候物质单调,但商人们的身影已经开始闪现。
到了周朝的时候,周成王拿一片桐叶就把这块风水宝地封给了弟弟唐叔虞。因为有大哥在朝廷里罩着,唐叔虞的地盘就成了当时的一块特区。后来,这块特区让唐叔虞的后人取了一个新名字——晋国。说起来,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晋水,大概是当时的晋国国君想让自己的这片江山源远流长吧。晋国在诸侯国里很牛,就算是虎视眈眈的秦国,想欺负谁也得先看晋国的眼色。但是,谁都没想到,强大的经过最终衰落在自己人手里,让赵、韩、魏三家瓜分的干干净净。而这个时候,我所说的晋商牛人开始粉墨登场了。
一鸣惊人的段干木
因为尧舜禹包括后来的晋国,一直把都城定址在山西南部,因此我们就很容易想到,晋南在那个时候就是整个山西的心脏。现在,北京作为中国的心脏,每天都有大量的“北漂”在其中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每天都有大量的“晋漂”在山西南部一带奔走。在这其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晋漂”段干木。
“晋漂”段干木的祖籍在如今的山西南部,但却出生在山东冠县。道理很简单,山东靠近黄河的那一片地方,春秋时候就被划拉在晋国的版图里。段干木从小智商就高出同龄孩子一大块,学什么都快。如果不是时局动荡,求个功名应该不在话下。但这时候天下大乱了,长大成人的段干木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最初,他准备去当时还残存的周天子的都城洛阳,但没走多远,就看到很大灾民从河南那一带往山西跑。聪明的段干木意识到,周天子也活的不容易。
于是,段干木想到了回山西老家碰碰运气。就这样,顺腿到了当时魏国繁华的都城安邑(现在的山西夏县)。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在瓜分晋国地盘时被大哥赵国暗算,没沾上多少便宜,憋着气要奋发图强。所以,魏国虽小,但却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情景。段干木一边转悠一边观察,终于在马市里寻找到机遇。纷乱的战国时代,因为战争的缘故,马匹便成为了紧俏物资。段干木不干则已,一干惊人。没多久,就成为当时马市里的金牌经纪人。“晋国大驵”,便是时人送给他的绰号。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巨头、大鳄一样。
聪明是一把双刃剑,聪明让段干木发了财,但聪明也让段干木落下一个狡诈的名声。这名声一传出去,段干木就感觉大家伙儿看他的眼神不对了,一个个像防贼一样防着他。甚至有人把他和当时各个诸侯国里很出名的大盗、杀人犯归为一类。一向心高气傲的段干木品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几个夜晚的失眠之后,段干木终于明白,金钱可以让他过上富足生活,但却买不来世人的尊重。他现在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的财富再添几个数字,而是彻头彻尾地改变形象。
段干木的华丽转身
原本文化基础就不错的段干木,开始用知识武装自己。在众多的学说里,他最为欣赏的莫过于孔子的儒学。一天,段干木和朋友吃饭,听说孔子的得意弟子子夏正在周边的国家讲课,他扔下筷子,回家收拾行李就找了过去。当时,他年仅三十岁。
商人求学,难免有附庸风雅的嫌疑。最初,子夏只同意他旁听,但不肯正是收为学生。时间久了,子夏发现这个山西商人超常刻苦,不像一般来镀金的人那样蜻蜓点水。随后,段干木正是磕头,成为子夏的学生。
名师出高徒。聪明又勤学的段干木没有让子夏失望,几年之后,他已经是一位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六艺的高材生。毕业之后,厌倦尔虞我诈生活的段干木选择了隐居生活,潜心修炼自己的学问。
但是,这份平静随着被魏文侯的到来打破了。魏文侯是个很有志向的国君,对人才如饥似渴。最初,他找到子夏,想让子夏担任丞相。但子夏这个时候,已经是双目失明的一个老人。有心无力的子夏,向魏文侯推荐了他的得意弟子段干木。如获至宝的魏文侯,马不停蹄就找了过来。听说魏文侯已经堵在了门口让自己出山,段干木二话没说跳墙就走,跑到绵山躲了一段时间。
要说魏文侯还真是好脾气。为了表示自己求贤的诚意,他回去就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礼贤台”,然后又乘车到绵山来请段干木。一次、两次……直到段干木热泪盈眶从绵山一路小跑下来。回到都城,魏文侯就在“礼贤台”举行了拜师礼,从此凡是魏国大事,魏文侯都找段干木商量。而且商量事的时候,都是段干木端坐在椅子上,堂堂的一国之君站在旁边恭敬倾听。
在段干木的帮助下,李悝、吴起等著名的将相纷纷来到魏国。曾经弱小的魏国,渐渐强盛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随着魏国的崛起的,还有段干木闻名天下的贤者风范。段干木因病去世之后,魏国人悲痛莫名,魏文侯更是亲自扶着灵柩将他的遗体送回出生之地。
从一个精明的商人到经天纬地的贤者,段干木的转型之路,创造了中国商界的奇迹,也留下了一个关于晋商的传奇。一个商人,能够如此清醒地穿越财富迷雾,这份胸怀与眼光,即使千年之后的今天,依旧让我们在遥望中,忍不住汗颜与赞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