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闯关东的晋商们

(2010-11-19 13:22:25)
标签:

张斯夫

晋商

闯关东

曹三喜

榆次郝家

人参客

杂谈

分类: 另眼看晋商

      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山西人。这是当年晋商鼎盛时期,外人对山西人的评价。在山西历史上,除了明朝初期的洪洞百万大移民之外,另外一次人口大迁徙,便是走西口。而众所周知的闯关东,似乎就是山东人的专利。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天空虽然没有痕迹,但麻雀已经飞过。在闯关东的浪潮中,同样不乏山西人的身影。
    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了求生求财一路向北。出了雁门关,有一个叫歧道村的地方。从村庄的名字,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这里是一个岔路口。当年的山西人,便要在这里选择自己的命运。西边的杀虎口,东边的张家口,任何一方都不是鲜花盛开的坦途。走西口的人去了杀虎口然后去了草原,去往张家口的那拨山西人里,有的便冲出山海关进入了东北。这其中,有三位山西人不能不提。

              曹三喜和他的三塔村
    现在说起太谷曹家,都知道是晋商中曾经的超级富豪。但在清朝初年,当曹三喜孤身去东北谋生时,他的身份还只是一个山西农民。离开老家向北跋涉,他就成了众多盲流中的一个。让人惊讶的是,这个盲流的年纪当时已过五旬。看来,当时曹家的生活的确到了艰难的地步。
     曹三喜之所以流浪到东北,是因为他在家乡练出的种地手艺。这个来自太谷的农民,最初的梦想大概只是想通过东北的黑土地获得温饱而已。毕竟,山西老家的土地实在过于贫瘠,终年辛苦下来,填不饱饥饿的肚皮。最终,曹三喜在辽宁一个叫“三座塔”的地方收住了脚步。不为别的,就为这个亲切的“三”字,曹三喜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很显然,力气是山西农民曹三喜惟一的资本。于是,从帮别人种地开始,曹三喜很快融合在当地的环境中。不久,他的角色发生改变,开始租用土地种植蔬菜和大豆。幸运的是,接连都是丰收年。手头逐渐宽泛之后,曹三喜开了一个豆腐坊。虽然是小买卖,但对曹三喜来说,却是他从山西农民到山西商人角色转换的第一步。也就是从此开始,潜藏在他身体里的经商天分开始喷涌而出。
     大豆可以磨豆腐,豆腐渣又可以养猪,猪肉可以变成现金。现金充足了,他开始雇人种起大片高粱,然后又酿成东北人爱喝的高粱酒,而酒糟又能为他多养猪。你看,这时候的曹三喜已经可以用精明来形容了。二十年后,当70岁的曹三喜荣归故里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染指杂货业、典当业、酿酒业和银钱业的商界大亨。回到山西之后,曹三喜除建起雄伟的曹家大院外,继续扩张曹家的商业版图,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几十家商号,成为名震一时的晋商霸主。

 

                   榆次郝家的东北神话
   榆次郝家是晋商中的名门。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已很难知道郝家商业创世人的名字。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兴旺于清朝时期的郝家,他们的先辈在明朝时还只是一个牧羊人。黄土高坡上沟壑起伏,如云的羊群高低游走。说不定,郝家的先人也是山西民歌的一把好手呢。因为四处游荡牧羊的缘故,郝家的先人眼界就比常人开阔一些。同样是东奔西走,在牧羊还是贩运货物之间,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从此放下羊鞭,立地成商。
    不得不承认郝家的胆量过人。刚一出手,他们就将眼光盯住了在当时稀缺并且价格昂贵的东北人参。从山西出发的时候,他们带去东北急需的硫磺,出手后便用现金收购人参贩卖。这事儿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在当时,却是把脑袋挂在腰带上的冒险生意。无论是硫磺还是人参,在当时都属于违禁物品。从山西到东北,一路上有官兵还有劫匪,可以说是随时都可能翻船掉脑袋。
     聪明的郝家人想到了用棺木运输的办法。毕竟无论官还是匪,都不会和死人过不去。起初的确很顺利,但时间一长,就有官兵起了疑心——哪来这么多死人啊。结果有一次,郝家运输人参的棺木被拦截检查。就在郝家人暗暗叫苦的时候,万没想到官兵居然抬手放行了。原来,检查的官兵们在棺木里看到的不是人参,而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这样让郝家人目瞪口呆地发生了。
     其实,郝家发迹的这个传说怎么听都是一个神话故事。如果不是当时的官兵确实眼神不好到将人参看成老人的地步,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郝家人当时贿赂了检查的官兵。但无论是哪一种,郝家通过贩运东北人参完成了鲤鱼跳龙门的原始积累。而郝家先人闯关东的经历,也为他们家族日后与俄罗斯的贸易显得顺利成章。榆次郝家,由此跻身晋商望族一列。
         
   
                武贵亮的“人参客”生涯

    说起武贵亮,知道的人不多,但提起“人参客”,江湖上就知道这是晋商中的一个人物。武贵亮是清朝道光时期的太谷人,从小父母双亡,靠着姐姐和姐夫周济生活。
    生在晋商之乡,耳闻目染的武贵亮在长大后便有了闯荡江湖的打算。原本就是个苦孩子,如今又要出外谋生。姐姐心疼弟弟,说什么也不肯让他到外面受罪。但武贵亮最终还是走了,并且还是不辞而别。没有盘缠没有干粮,当年20岁的武贵亮靠着一路乞讨走出了山海关,来到了沈阳。最初的五年,武贵亮靠着给别人打工生活。时间一长,他感觉有点前途渺茫。随后,他加入了挖人参的队伍,进入了长白山。在长白山里,忍冻捱饿的武贵亮最终挖到了梦想中的人参,像榆次郝家一样,他最初也是通过装作孝子把装有人参的棺木运回了关内。获利之后,武贵亮用金钱买通了把手山海关的官兵,由此贩运人参的生意更加顺风顺水。令人称奇的是,武贵亮居然曾经挖到过重达八两的“千年人参王”。他的“人参客”的名号也由此传遍江湖。
    与大多晋商的婚姻不同,武贵亮没有回原籍找媳妇,而是在沈阳娶妻生子,并且在当地开设了20多个商号,业务涉及粮食、绸缎、当铺和药材,当初的苦小子终于迎来自己商业的春天。


    山西人最早闯关东是因为明朝的大移民,只不过,那是一次政府行为的人口流动。到了明朝末年时,闯关东就多了一份悲壮的味道。努尔哈赤向明朝宣战时,委托山西商人带回著名的“七大恨”,由此就可以知道当时在关东的晋商已成气候。从山西到关外,风霜雪雨的道路上,有过太多的山西人奔波的身影。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有的人现在还留有名字,但大多数人连尸骨都荡然无存。
     至今,在东北的很多地方,还遗存着当年晋商的字号和会馆,也许如今看来,已是残破不堪的记忆,但在我们的回望中,依稀还能够看到这面旗帜在历史中的迎风招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