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一般对“韘”(读she)的了解是古时候射箭的人,在右手的拇指上佩戴一个“韘”,用来勾弦。韘的形状是筒形,一边宽而长,一边窄而短,有些像靴子。在一个边上,还有一个钩。后来这个筒状变成一般粗,不再是靴型,钩也没有了,就叫它“扳指”。
1、礼记乡射礼注:“決,以象骨为之,著右手大指,以勾弦。”2、说文:“韘,射決也,所以开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決”与“韘”仿佛是一种东西,他们都是“著右手巨指”,也都是射箭之用。而且在说文的解释中,说“韘”是“射決也”。
为什么一个东西要有两个名字呢?在考古的发掘中,恐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有在古书中搜寻蛛丝马迹。我们看这“韘”,一半是从“韋”,韋是熟皮,而另一半从“枼”字,是“薄也”。在注文中又说:“凡木片之薄者,谓之枼,做葉、韘、等字,皆用以会意”木片之薄者是“枼”引申为任何材料之薄者,都可以从枼,说明本文的解释只是“薄也”,而没有限制什么材料。
这可能是古人在射箭,用右手巨指拉弦,拉得多了,手指痛了,就用一块薄的熟皮,把手指裹上,这一块熟皮就是“韘”。以后又感觉到薄皮易于破损,而使用上并不爽利,时常会散开,就用一个管状物套在韘的上面,这个管状物就是“決”。
韘与決很久已经分不清了。诗卫风有“童子佩韘”,我们绝不会认为给童子裹上一块熟皮,而是给他戴上一个圆筒状饰物。以上这些文字就是关于“韘”的由来查考,或许有更好的解说,也可交流。呵呵!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