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山玉海和好朋友一起看图聊聊古玉沁色(1)

(2012-06-12 21:56:21)
标签:

高古玉

沁色

分类: 《看图说古玉细节》

    最近到处闲逛,懒得写东西了,这样感觉很不好,玩物丧志呀!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3EN00SIGG.gif

    今天我随机选出近十件馆藏古玉,结合玉质、沁色、皮壳和坑口来解读沁色的形成内因。或许对迷惑中的藏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3EN00SIGG.gif

http://s7/middle/586432ceg79d3e3af47b6&690
    这件汉代鸡心佩所在的坑口明显偏碱性,若不是脂粉极细腻,或者湿度还不够大,恐怕已经完全鸡骨白了。
http://s13/middle/586432cegc246e4de174c&690    看这只明代的玉羊,由于所在坑口湿烂,就算年代不久,沁色也非常严重。这就涉及到湿度对沁色的媒介作用了,加上坑口接触物质的浓度了。
http://s14/middle/586432cegc246e4f7758d&690
    这件螭虎纹玉佩一眼就可以判断出坑口很好,基本不接触什么沁源,坑口温度稳定,玉质致密度高等等。
http://s13/middle/586432cegc246e50bea6c&690
    这块就没有上面这块幸运了,湿度偏高、接触沁源等等,你自己拓展一下试试看?
http://s2/middle/586432ceg79d3e3b6f081&690
    这个玉环坑口就更加残酷了,放置青铜器的脏水坑、脂粉不够细腻、温度稳定性等等。
http://s10/middle/586432cegc246e5375ea9&690
    这件明显是湿坑,受沁除了方向性以外,绺裂的沁色阻挡和扩散现象非常明显。
http://s4/middle/586432cegc246e5424be3&690
    这对西周玉鱼佩年代虽说久远很多,但坑口很好,湿度应该在2-3数值,温度在1-3之间,沁源在1-3之间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这对玉鱼沁色这么少又油润的原因了。
http://s7/middle/586432cegc246e558d526&690
    这件晚了很多的战国龙形佩除了湿度一般般3-4左右吧,但沁源可以用到8-10的样子,玉质达到5-6数值,也就是玉质脂粉不够细腻,所以在这件上沁色反差很大。
http://s8/middle/586432cegc246e5746157&690
    这件对于有些藏友来说,要不是馆藏品,一定会说是玉石粉压的,沁源9-10数值、湿度1-2数值、玉质7-9数值,这种状态的坑口就是明显的干坑,玉质容易脱水白化,与通常我们见到的玉质有很大区别,感觉少了很多玉性。
http://s8/middle/586432ceg79d3e3c01a77&690
    这件玉环在较大湿度的环境(5-6左右),沁源7—9,玉质5-7(数值越大,玉质越差),所以你看这件变形已经相当严重了。
http://s16/middle/586432cegc246e4b06eff&690
    这件和前面椭圆形玉佩有得比较,坑口湿度略高一点,脱水状况相对较少,局部玉质还带有玉性。

    因为古玉沁色所涉及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不可能三言两语就概括全貌,只是希望藏友不要单一思维,非黑即白地判断。高古玉如果坑口沁源达到数值10,湿度较高的话,就是密度最高的玉质也会受沁;反之,就是坑口很好的环境,一块松软的玉质也可以保存干净完好的状态。今天介绍的关于沁色与坑口等等的小文,希望对有理性思维的藏友起到工具性作用。祝福你!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3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