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拍了一些图片,是期待已久的场景。但拍过之后心里很内疚。
周五一早不到八点,我就赶到九龙八塔了。一直很喜欢这个位于灵隐景区群山包围中的宝地,人少,安静,空气清新,景色灵秀。有一片油绿的茶园,还有一片青翠的竹林。

图一:晨雾中的九龙八塔茶园
下雨。我穿着防水登山服,站在九龙八塔一角的高处观景。之前每次到九龙八塔都是自己去玩的,那天却是因为受邀拍摄中天竺法净禅茶开采仪式。到得太早,还没人。我静静站着,看着晨雾在远处山间氤氲流动。近处的茶园也笼罩于一片薄雾中。偶尔有几位中天竺的学僧师父走过。
接近十点,采茶仪式开始。小小的茶室之内,人声鼎沸。各路媒体长枪短炮争先恐后。我和善海师父挂着相机安静地候在一边。我们想拍的是僧人采茶的场景,老早老早就在算计了。但是,不晓得下雨天还会不会有采茶的场面。我走出茶室,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有点发愁。
“放心!等下我们会安排师父们出去采茶的。”一位执事师父看出我的不安。
“那师父们会穿雨披吗?”我问。之前我看到师父们穿的雨披像警察的那种,穿上之后基本看不出是出家人。
“……哦,那就不穿雨披吧。”执事师父犹豫一下回答。
我没再说话。这么大雨,不穿雨披肯定淋得一踏!但穿了雨披,又体现不出是僧人在采茶。
室内的仪式及洒净快要结束了,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媒体摄影师们纷纷披挂好防雨装备,守在外面准备拍“和尚采茶”。师父们穿着明黄色的海青在檐下准备采茶竹篓。其实,真正采茶肯定不会穿海青的,更不会冒雨采茶。但为了配合媒体记者,师父们还是选择了淋雨。
师父们一路列队,冒雨走进茶园。我原本推测可能在最近的地方摆摆样子就完了吧,谁晓得师父们居然选择了最远的一处茶园,一路泥泞跋涉过去。僧鞋都是布的,很快就湿透了。等走到那边,我才晓得为什么选择那么远的一处:那地方是坡地,更便于摄影师拍摄采茶场景。
想拍摄这场景很久了,但是,当时看到师父们那样,我心情有点怪怪的:好像不太想拍了。初春的寒气中,师父们穿着单薄的海青在雨地里挂着竹篓开始采茶,摄影记者们(包括我)在各式防雨用具的保护下也开始工作。

图二:采茶师父们。
迅速捏了几张之后,我“跋涉”到执事师父面前:“好了吧师父,拍得差不多了。”
“大家分散一些!不要太集中了!”一位摄影师突然对采茶的师父们大叫。
执事师父对我笑笑,说:“再等下吧。”
“靠这边一点!”
“竹篓往上抬一些!”
“这边来几位!”
“边上那人让开一些!”
……摄影师们不断要求师父们调整姿势。雨地里,师父们认真配合每个镜头,神态和平,毫无怨言。

图三:雨下得很大,师父们肩上都湿了。
几位师父肩上的衣服已经全湿透了,我看了很内疚。催促执事师父赶快“收工”。可是还有摄影师不断提出新要求。就连最后收工,也要求师父们重新站在雨中排队返回。我自己也是摄影师,同行对图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我是理解的,可是,……唉!其实,下那么大雨,师父们不出来走采茶形式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他们不但配合地出来“采茶”,还特别不穿雨披、特别选了最便于拍摄的场地、认真完成各种要求动作……
采茶图片早有杂志社跟我约稿,但我到今天才整理。而且,这组图片我不打算拿给杂志社用了。我想还是勤快一些,拍一些真实的,拍到与否看缘分。这样“造型”出来的图片不是我小墨要的。最重要,面对这图片,我很内疚,内疚自己的自私。内疚之外,在这次外拍中让我感触更多的,是出家人为成就他人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事态度。
相关报道:
新华网报道:西湖龙井禅茶开摘
【郑重声明】
1、《俗眼看佛门--江南佛门拍摄手记》所有图文(尤其是僧人人像图片),未经作者江南阡陌及图片人物本人授权,请勿转载,特别不可用做商业用途。考虑到构图审美、读者视觉感受等问题,所有图片均未加水印,因而可能方便盗用。所以请朋友们代为监督,若发现有盗用、甚至恶意修改图文者,请大家及时留言告诉我。天涯海角,愿做秋菊。
2、文中所有人名,多系化名。*^_^*
3、江南阡陌并非佛教徒,加之才疏学浅,所以在行文及图片说明中可能会出现很多谬误,请各位前辈、朋友们留言指出,我会及时修改。另外,对于拍摄方面,大家若有好的意见、建议,也请留言赐教,我会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拍摄计划。感谢大家!
背景音乐:龙井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