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影像江南 |
河坊街上有一组铜像。反映江南的民间生活。打水、洗衣、拣螺蛳、孩童吹泡泡……上次去只拍了其中的一部分。先发出来,其他的以后慢慢补上。
孩童吹泡泡戏耍。
外婆慈祥地看着孙子。
这个,是手工做的牛角梳的摊位。
据说牛角梳有保健作用,上网查,无意中查到老狼写的有关江浙一带牛角梳子的资料如下:
“江浙一带盛产水牛,人们发现用牛角制作的梳子,色泽乌黑,质地细腻,使用耐久,梳发顺畅。经过不断改良修正,江南的牛角梳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牌,尤以浙江嘉兴乌镇的“沈记梳业”出众,名扬海内外。
据说一个牛角只能做2~3把的牛角梳子。这摊位上这么多的梳子,那该是多少牛角啊!不知道牛角是不是牛死了之后才锯下来的?还是活着的牛就可以锯的?锯的时候牛痛不痛?――唉!我是属牛的,抑制不住就想关心这些事情。牛是多善良勤恳的动物啊!
这个,是非常有杭州特色的东西:梨膏糖、小热昏。
梨膏糖是由水、糖、梨以及几十味中药按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据说最早是宫廷里面传到江南民间的。
小热昏又是什么呢?小热昏实际上是一种曲艺形式。据说在清末的时候,杭州一个叫杜宝林的市井曲艺表演家(当时应该叫说书的),特别喜欢说一些针砭时弊、借题发挥的幽默段子。这些段子很多是打着擦边球,拿朝廷、衙门开涮的,说的人讲得无比爽快,听的人乐得东倒西歪。为了避免麻烦,杜宝林就把自个儿这表演形式索性就叫“小热昏”,意思是“热昏头了说瞎话儿呢!”不过也有说是1880年苏州的赵阿福创的。无法做考证,总之,是江南一带的特产,嘿嘿。
梨膏糖好吃又治病,小热昏好听又过瘾。这样一来,那些有走街串巷卖梨膏糖的人,为了招引生意,竹板儿一敲、小锣一响,扯着嗓子就开始唱小热昏了。日子久了,这两个东西就联系到一起去了。至今,很多老杭州的记忆中还保存着儿的记忆:时迎紫路(现解放路太平洋电影院对面)、羊坝头湖南会馆、旗下(现龙翔桥至开元桥一带)、众安桥、城站一带的空地广场上,那汽油灯下小热昏的声音和梨膏糖的味道。
现在,梨膏糖不大有人吃了,因为生病一般人们都直接去医院了;小热昏也没了踪影,我想这是由这种曲艺形式的内容所决定的吧。据说小热昏的第五代传人正在为无法筹措资金出小热昏碟片发愁。这个人,杭州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熟悉,就是杭州电视台《我同你说》里面的徐筱安。
(待续)

加载中…